close

心可以無限想像,有如畫師一般,可以畫一切山河大地,有情與無情的千萬狀態。心也可以直率做主,有如國王號令,能自在隨緣成種種事。「心如畫師,能畫世間種種色故」、「心如國王,起種種事得自在故」,翻開《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對於心有非常細膩的譬喻,呈現心的種種萬象。在這世界上,和自己最親近、關係最密切的,是自己的心,但捫心自問,我們真的認識自家的本來真面目嗎?大部分時候,我們真的能當上國王,做自己的主人嗎?

「經文使用很多的譬喻,意味著心有很多特質,每一種譬喻都在描述一個面向,心可以有無量的面相。」本身是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陳政雄指出,這樣的譬喻很有趣,可以讓人更多元認識自己的心,他說:「一般人所講的心,其實裡面已經分好幾種不同的狀態,一般人總認為心只有一個,如此一來,在面對自我、或者他人的情緒變化起伏,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關於心,被喻為佛教心理學的唯識學開展「五位百法」,有窮纖入微的解析。

認識自己的心

唯識學認為以真心為主體,又可以再析分為八個意識,各有其功用,又稱為「心王」。前六識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感覺器官(六根)為所依,分別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產生見、聞、嗅、味、觸、知之了別等作用,而展現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心識。前五識單純是五根對外境接觸時產生的感官,而一般人所說的「心」,有心理活動,有分別、比較的念頭,大致上都由第六識產生。換句話說,每個人會因個人的器官構造、心的當下覺受以及個人的成長背景,而有千萬種的情緒反應及想法。

第六識是關鍵

若平常就能善治自己的心,那麼表現於外的行為自然相應得宜,不失法度,如此便可減少一分紛爭,增加一分和平。至於方法,聖嚴法師在《禪的生活》中提到佛教徒要經常檢視內心,懺悔發露,並以誦經、禮佛、打坐、念佛、持咒來調和自心。這些是佛教徒常見的方法,方法不困難,重點是要能持之以恆,更重要的是,觀念上要清楚、正確,要徹底明白世間的真理法則。

快樂也好,悲傷也好,沒有一種感官覺受是可以維持長久,儘管每一位佛教徒都知道世間總是無常,但每次狀況來時,卻鮮少有人能夠對境不起煩惱。對此,寬謙法師指出這是第七識作祟的緣故。法師解釋六大根本煩惱的產生,雖來自於前五識與第六識的相互作用,但其中貪、癡、慢及惡見四種煩惱,還與第七識息息相關。

全文請點http://www.humanity.com.tw/316.asp文章摘自法鼓山人生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