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gecko樂分享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聯合報/記者劉惠敏/整理;諮詢/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副教授楊淑惠】

正解:不一定。若飯後吃水果感覺消化不良,往往是正餐吃的太多,再加上水果,難以消化。若在飯前吃水果,也許可減少之後正餐的食用量。

食物通常停留在胃12小時,建議在飯後2小時內吃水果,能使水果裡的維生素C,將食物裡的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便於人體吸收,台灣青春期女性普遍缺鐵,不妨藉飯後吃水果補助。

2009/12/01 聯合報】

本文引用自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老師月刊 記者:文=楊雅亭.攝影=黃念謹

丈夫的錯愛V.S情人的愛語

如今因外遇所苦而前往諮商的女性有明顯增加的趨勢。謝文宜發現,女性外遇的對象不見得比老公帥、物質條件比較好,但只要他夠溫柔體貼就成了;「用心」是女人致命的誘惑。「女人最難抗拒的是全然地被關愛、瞭解,以致於她遇見一個願意用她期待的方式,去愛她的男人,後果可想而知……。」其實外遇的家庭不見得是不幸福,很可能只是彼此的期待落空,當丈夫認定「愛」就是要努力工作,讓家人富足生活,而妻子卻認為「愛」必須彼此相伴,結果當太太覺得空虛虛空,先生還在拚命工作,兩人漸行漸遠。

其實在婚姻中,女人仍然能活出自己,會覺得不可能,有時候是一種自我設限,擔心伴侶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親密關係就像跳支雙人舞,偶爾堅持、調整自己步伐,對方也會有所調整,只要彼此願意共舞。」

陷入婚外情的女人,通常會經驗很大的撕裂,她們覺得把所有的角色都搞砸,卻又惋惜不能為自己而活。據統計,女性婚外情再婚的情況相當罕見。謝文宜分析,離婚很容易演變成家族成員的對立戰,即便不倫之戀最後被認同地結合,女人還是很難允許自己快樂,除非能夠成功化解遺棄家庭所引發的愧疚感,特別是當浪漫回歸到實際的親密關係,要如何經營這分愛,就是很深的功課。……

全文請點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91126/81/1vpu1.html?type=new&pg=2

 

《謝文宜小檔案》

美國普渡大學家庭研究所博士。專長知見心理學。

曾任新加坡丹戎巴葛家庭服務中心主任,現為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副教授,也是專業的婚姻諮商師。

著有《衣櫃裡的親密關係》。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您聽過任天堂Wii的魔力,在國內造成上自蕭萬長院長、中到您崇拜的明星,下至您或周遭好友的風潮。但您知道什麼叫任天堂肘(Nintendo Elbow)、任天堂頸(Nintendo Neck)、或任天堂尿遺(Nintendo Enuresis)嗎?您知道鍵盤嗑蟲(Keyboard Junkies)跟嗑睡蟲有什麼關聯嗎?網路癲癎(Internet Epilepsy)是不是真的癲癎,得要儘快求醫?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名詞,恰巧都跟「網路成癮」有關。

您有網路成癮症嗎?
1997年臨床心理學家Kimberly Young博士,針對網路成癮症設計8題簡短的問卷,請您依據過去一年的經驗,用「是」或「否」的方式,立即進行檢測:

1. 生活全神貫注於網路活動或線上服務活動,即使下線後仍想著上網的情形。 
2. 
要花更長的時間在網路上,才能滿足自己上網需求。

3. 
多次努力控制仍無法控制上網時間,上了網就停不下來。

4. 
當試著離線或不能上網時,容易有不安、易怒、沮喪或暴躁心情。

5. 
在網路上所花費時間,較原來預估久。

6. 
因為上網使得重要人際關係、課業或工作陷入困境。

7. 
曾對家人或醫生隱瞞自己對網路涉入的程度。

8. 
上網是為了逃避問題或平復煩躁不安的情緒,如無助、罪惡、焦慮等感覺。

如果您的回答超過5個「是」,便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問題。

閱讀全文 華人心理治療網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麗神秘的怪怪雲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諮商這名詞時常在電影中看到,但哪些人需要做心理諮商?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指出,心理諮商並不限只有精神疾病患者才能做,舉凡有婚姻、人際關係或分手後感情受創等生活問題民眾,都可透過諮詢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尋求改善。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蕭美君指出,心理諮商在國外比國內風行,只要經過認證、實習,獲得資格,國外舉凡心理系、精神護理、社工或精神科醫師等專業,都能提供民眾心理諮商服務,且多是自費。

 

至於國內則是由精神科醫師或取得證照的臨床心理師執行,有健保支付。不過,醫師蕭美君說,近來坊間也出現越來越多私人心理治療診所,此大部分由精神科醫師結合心理師合開,以提供服務,但也有診所是全由心理師共同組成提供諮商,惟民眾到這些私人心理治療診所尋求協助,需要自費。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蕭美君指出,心理諮商其實並不侷限只有精神疾病患者才能做,舉凡民眾有任何生活上的問題或受挫,如個性、分手後感情痛苦、生涯規劃、婚姻諮詢或外遇重建感情等,都可透過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等中立第三者,給予意見.

 

精神科醫師蕭美君補充,因心理諮商所需的時間較長,費時費力,民眾除自費到私人診所進行諮商,因健保給付的心理諮商服務供不應求,一般來說,健保給付的諮商服務仍透過醫院轉介,因而建議有此需求民眾,可到精神科門診看診,醫師會視個案需要,幫忙轉介。

 

 

【台灣新生報/記者陳元春/台北報導】

 

 

引用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455&f_ART_ID=223554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人專欄/劉秀枝:少輸為贏 失智患者療效觀念
【元氣周報/劉秀枝】

朋友的母親獨自住在中部老家,有輕微失智現象,我建議他帶母親到就近醫院看神經內科。經診斷為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醫師向健保局申請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藥物,即乙醯膽鹼酉每抑制劑中的一種,讓她服用。約一年後,在某個場合遇見了朋友,我問起他母親的現況。他搖搖頭,說:「記性還是不好,剛說過的事,15分鐘後再問她,馬上就忘了,為什麼都沒進步呢?」

阿茲海默症是大腦退化性疾病,有許多特點:

1.漸行性的認知和生活功能減退,有時會伴隨憂鬱、妄想等精神行為問題,終至完全需人照顧。

2.目前不能根治,藥物只能延緩病情。

3.病程因人而異,長達8至10年。

4.認知障礙會逐漸由輕、中到重度,但並非所有認知功能的減退都一致,所以沒有兩個人的病情是一模一樣的。

因此當阿茲海默症的照顧者在了解此疾病的自然史之後,有了心理準備,對藥物的期待才不會落空。一般而言,約只有三到五成的輕至中度的阿茲海默症病人服用乙醯膽鹼酉每抑制劑之後,認知功能維持平穩或退步得少一點、慢一點。

換句話說,沒服藥的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認知功能會隨著時間退步,而藥物是讓這退化曲線的角度變得緩和一點,但基本上還是會持續往下掉的。所以,當服用乙醯膽鹼酉每抑制劑的病人每6個月接受一次認知功能測試時,分數只要維持不變,就算是有療效,也就是少輸為贏。

基於此,健保局對是否繼續核准乙醯膽鹼酉每抑制劑的準則,是病人服用藥物後追蹤的簡短智能測驗,比最初尚未服用藥物時的分數退步大於2分時,表示療效不佳,而不再核准,需自費或換為其他藥物。

同樣的,阿茲海默症的臨床藥物試驗的設計,也是只要服用試驗用藥期間的認知功能退步的程度比服用安慰劑者緩慢,就是有療效了。不像高血壓等其他疾病,試驗用藥需比服用安慰劑者有明顯的進步才算是有療效。

這種「少輸為贏」的觀念可能會讓病人、家屬、照顧者,甚至醫療人員覺得沒有成就感,但認清疾病的本質,將來才不會失望太大。

不僅如此,隨著病情變化,照顧方式也需有所改變。輕度患者在已住了六、七十年的鄉下獨住,簡單的日常生活尚可應付,且對周遭環境和左鄰右舍都很熟悉,走失的問題不大。但病情愈來愈嚴重時,就需人照顧了。

這也是許多在外打拚的中年兒女的隱憂,得未雨綢繆,早做打算。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2009/11/22 元氣周報】
文章引用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10&f_SUB_ID=1626&f_ART_ID=222881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輕鬆認識長照保險(二)

在前一篇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簡單的介紹了什麼是長期照顧保險,還有它的給付類型,在這一期的介紹中,我們要再針對可能的給付項目及有關家庭照顧者的項目來做深入的說明。

 

                                                                文:陳穎叡/前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秘書長

 

三、給付項目:

我想這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希望大家都可以多有些了解,提出建議,才可以讓我們的長照保險更符合大家的需要。

 

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德國與日本的狀況\(如下表)

日本

德國

1.       居家照顧(日夜間) 、失智症日間照顧

2.       沐浴服務

3.       居家護理、居家復健

4.       日間照護、日間復健

5.       輔具租賃

6.       短期居住機構照顧

7.       小規模多功能居家照顧

8.       失智症患者團體家屋

9.       居家照護輔具購買費、居家照護住宅修繕費

10.   居家社區照顧服務計畫費

11.   老人特別養護之家、療養型醫療機構

 

1、          居家照護

2、          家人親朋照護者的酬勞、社會保障與配套

3、          短期的與日間照護

4、          機構式照護

5、          照護假及其社會保障權益

6、          照護機構的固定投資

7、          照護諮詢與個案管理

8、          照護輔具提供與租借

9、          免付費照護課程

10、      共同照護

11、      失智症的看顧給付

 

 

大家可以看到,許多項目其實跟我國目前長照十年提供的項目差異不大,我們還需要加強的可能在於服務的密度與方便性。

 

不過,我們在這裡可以看到,德國的制度中有許多與我們家庭照顧者有關的服務,在這裡特別介紹一下。

 

由於德國的制度中有提供現金給付給非專業的照顧者(家人或朋友),但是他們並不是只提供現金給付,還設計了很多支持制度,讓家庭照顧者及被照顧者,都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我想這是我們未來在參與長照保險討論中,要積極為我國的家庭照顧者爭取的部份。

 

1、    照顧假與喘息服務

當在職就業者願意為有照護需要的家人提供照顧服務,可以申請最長六個月的留職停薪,保險人並代為支付相關的社會保險費用。

另外當親屬突然發生照護需要時,都有10個工作天的假期,為其親屬安排妥適的照護。

 

而在照顧者因生病、休假而中斷照護提供時,照護保險人(1)除提供照護需要者申領喘息、臨托照護給付,以及每一年至多四週,每月1,432歐元(約新台幣70,000)上限的替代照護。

 

2、    社會保障

當親友每週提供14小時以上的照顧時,保險人會全額提供他照顧期間的年金保險社會保險費,則其年金保額可達平均薪資的80%。另外還有提供職災保險與失業保險。

 

3、    照顧技巧

家庭照顧者可以免費參加保險人提供的免付費照護課程。通常保險人會跟社區大學、社福機構、訓練機構組織合辦。課程內容除基本照護知能之外,也提供實務技巧、資訊與諮詢,並提供異地參訪與經驗座談機會。

 

4、    照顧諮詢

2009年起保險人必須提供此類諮詢服務。照護諮詢的內容包括長照法律規定內容、各種照護資訊的提供,各類照護場域費用比較等等。

 

另一個要特別提出來跟大家分享的是「共同照護」。共同照護是指照護服務的給付可以跟其他人供同申請合用,但是每個人仍可以保有未用完的剩餘部份。

 

舉例來說,假設AB住在一起,兩者都可以申請到25小時的居家照顧服務,則可以各撥10小時共同使用,就有20小時的服務,另外還有15小時做為個人的服務使用。這樣的設計可以方便多人住在一起的家庭或團體家屋等使用,而這樣的彈性措施可能也有利於未來各種創新服務時的給付之用。

 

政策觀察站

目前經建會規劃的版本,基本上以長照十年的項目為基本,大概有以下幾項

居家式照顧包括:居家護理,居家復建,居家服務,喘息服務

社區式照顧包括日間照顧與社區復建

機構式照顧為全日型機構照護(限失能等級三以上才能申請)

其他的服務包括:交通接送,輔具,營養餐飲服務,無障礙環境改善

其他進一步會考量是否納入的部分有

照護諮詢,免付費照護課程,照護提供者之支持,家庭托顧,營養諮詢,藥師諮詢

 

 

以上簡單的介紹一些特別的給付方式,對使用者來說,當然服務是越多越好,不過一分錢一分貨,給付項目的多寡,還有給付資格的限制,其實都跟保費的水準息息相關,越多越不設限的給付,可能也會造成資源的浪費,所以,哪些服務才是最符合大家的需要,需要大家共同來思考,建立共識,才能讓這個長照保險更符合大家的需要。

 

 

 

 

1:保險人就是承保單位,權利是向要保人收取保費,但當被保險人發生保險事故時,則需負擔給付保險金的義務。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輕鬆認識長照保險(一)

 

                                                                                          台北縣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總幹事  陳穎叡先生    

現代社會,由於醫療科技進步,使得平均餘命延長、老年人口急速增加,家庭需付出的照顧時間越來越長;另一方面也因出生率下降,家庭人口減少,一般小家庭無法像以往承擔照顧責任,必須由國家及社會一起來分擔,所以世界各國紛紛開始設計長期照顧制度。

目前,世界上有部分的國家採用稅收的方式來提供長期照顧的,如英國、瑞典。

少數國家則採用保險的方式提供照顧服務,最有名的就屬德國及日本,而韓國也在去年開辦了。

我國在07年以稅收方式進行長期照顧制度,即是「長期照顧十年計畫」,而目前正在規劃的則是以保險的方式來提供這項長期照顧服務。

要了解長期照護保險之前,我們應該要先了解什麼是「長期照護」

 

什麼是長期照護?

 

對於身體功能缺損或因老年退化而無法自我照顧的人,提供持續性的健康與社會照顧服務及生活環境的改善,幫助這些人能改善或恢復原本的生活及減輕功能上所發生的問題,讓每個人都能過著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

 

簡單的說就是讓無法自我照顧的人,可以透過各種支持,盡量維持原有的生活,不僅減少對別人的依賴,也要考慮到照顧者的需要。

 

什麼是長期照顧(護)保險?

 

簡單的說,以社會保險的方式,來提供長期照護服務,就是「長期照護保險」。

透過保險方式使有照顧需要的人,能夠獲得個人身體照料、飲食起居以及家務處理等支持服務,維持個人基本生活。

常常會有人問到,這個保險到底可以讓我得到什麼服務?要有什麼病才可以得到服務?

長期照顧保險很容易讓人跟生病連想在一起,但「生病」未必能得到長期照顧保險給付。其中的重要關鍵在:看你有沒有「照顧的需要性」。

『照顧的需要性』是指個人因生理的、精神的或心智上的疾病或障礙,對於其尋常的、規律的日常生活起居造成影響,以致缺乏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長期藉助甚至依賴他人之輔助,就是「照顧的需要性」,而有此需要者,即稱為「照顧需求者」。

 

例:

甲得了癌症但行動自如,能自理生活起居→沒有照顧的需要性。

乙雖然沒有疾病,但因為年老,生理功能退化而無法自己洗澡→有照顧的需要性。

 

目前台灣是以最簡易的ADLIADL量表進行「照顧的需要性」的了解與評估。

 

ADL評估項目

IADL評估項目

進食、個人衛生、上廁所、洗澡、穿脫衣服、大小便控制、平地行走、上下樓梯、上下床或椅子

使用電話、上街購物、烹調食物、做家事、洗衣物、外出、服用藥物、處理財務

目前長照十年計畫中是以6ADL來做評估,這樣的評估與其他各國詳細的評估表格比較起來是粗略的,如:日本的評估表總共有86項,身心障礙者更是增加到101項。

政府即將推動的長期照顧保險,與大家未來的相關性非常高,所以,接下來將分別進行介紹,幫助大家認識長期照顧保險:

 

一、保險範圍

到底哪些人要交保費?哪些人可以得到服務?

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幾個國家的狀況

 

1、目前各國的制度

國家

納保對象

給付對象

德國

全民納保

全民,凡具有2項以上ADL障礙,並持續6個月以上,有照顧需求者

荷蘭

全民納保

全民,老人、失能者及精神疾病者為主要目標群

日本

(1)65歲以上

(2)40-64

主要以65歲以上ADL失能者為主,並納入罹患特定老化併發疾病之40-64歲者

韓國

全民納保

全民,以65歲以上老人為主,64歲以下但罹患老年退化性疾病,健康狀況有照顧需求者

 

同樣是長照保險為什麼會有差異呢?因為納保對象、給付對象、給付的項目都會影響到整個保險的財務基礎(該付多少保費,保險才不會垮),所以必須要精確計算保險費率,讓保險的收支平衡。當然還有民情的不同,也會影響最後保險界定的服務範圍。

 

2、納保對象 (哪些人要繳保費)

長期照顧保險是一個社會風險分擔的概念,越多人繳費,分擔風險的人越多,每個人需分擔的保險費就越低,全民納保大家分擔的費用自然會比較少。

不過,如果給付對象的範圍小,或是給付項目很少,這個保險的普遍性就不夠,反對的聲音自然就多,進而影響繳保費的意願,但是給付項目多,範圍大,保險支出就會增加,就必須要有更好的財務精算,才不會造成保險的破產。

 

3、給付對象 (哪些人可以得到服務):

一般來說,身心障礙狀態是持續性的,且沒有年齡區別,應採用全民給付,才不會有服務斷層的問題,例如同樣是需要人陪同才能就醫,但65歲以上的人可以獲得給付,65歲以下的人卻不行。

不過,因為年輕的身心障礙者還有許多就學、就業等需求,服務整合的複雜度比老人照顧高,所以日本以40歲以上為納保對象,65歲以上為給付對象,若以全民為給付對象則服務必須進行整合。

 

政策觀察站

經建會於7/13宣佈,初步規劃全民納保及40歲以上國民納保兩案

預估保費分別為健保的1/72/7

二、給付方式(類型)

 

1、以服務的場域上,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居家式

社區式

機構式

日、夜間居家照顧

家庭托顧

居家護理

居家復建

日間照顧中心

社區復建

家庭托顧

臨時托育機構

全日型照顧機構

護理之家

長期照顧機構

 

 

「在地老化」為世界潮流,因此多半是以居家式與社區式為主,德國甚至在開辦的第一年不提供全日型住宿機構給付。不過在各國經驗中,保險開辦後確實會造成全日住宿機構的需求大量增加,所以如何導向以社區化為主的服務,是保險很重要的課題。

 

2、以給付的方式來分,有實物與現金給付兩種:

實務給付指的是政府提供實際的服務,如居家日間照顧、日間照顧中心等,上述的居家、社區、機構服務都是。

現金給付則是直接提供現金給被照顧者或是照顧者。

在國外經驗中,日本的長照保險只提供實務給付,不提供現金給付;

德國有提供現金給付,但金額約為實物給付的4-5成,另外提供領取現金給付者相關照顧技巧訓練課程、照顧假、社會保險費用的補助。

 

政策觀察站

目前經建會的規劃中,暫定以實務給付為主,只有家庭照顧者在接受一定時數專業訓練後,才能申請現金給付,額度約為實務給付的3-4

 

3、對象上而言,分為給照護需要者(被照顧者),或是照顧者。

 

給照護需要者(被照顧者)

給照顧者

居家照護

短期的與日間照護

機構式照護

照護輔具提供與租借

家庭照顧假

照護諮詢

免付費照護課程

家人親朋照護者的酬勞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新生報】洪偉傑快樂公益魔術師


「當我躺在病床上,看著父母不眠不休地照顧我,心裡感到非常抱歉,父母都是最辛苦的家庭照顧者,忙著照顧生病的我,希望藉由這次的公益魔術表演,帶給大家快樂與歡笑。」洪偉傑表示,在魔術中他找到生命的出口,希望藉此能讓社會大眾看見更多家庭照顧者的需要。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或小孩能長的又高又壯,但對身高192公分的洪偉傑而言,身高太高也是一種困擾。他在大學一年級時突然發病,因馬凡氏症引起的心臟血管動脈剝,緊急開刀住院三個月期間,讓他差點就過不了鬼門關。

大學四年級時,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洪偉傑突然看到了電視上的魔術表演,令他著迷。他表示,沒想到看似簡單的小魔術,居然可以帶給人們歡笑,忘卻憂傷,洪偉傑從此迷上了魔術,在西門町的魔術道具店中,找尋各種可以將魔術表演融入學校教學的演出道具,同時毛遂自薦到社區大學擔任暑假魔術講師。

在罹患罕見疾病馬凡氏症之後,洪偉傑的心臟一再出現問題,只要心臟血管動脈剝離突然發作,隨時都可能奪走他的生命,由於體力無法負荷,他只能放棄最愛的教學工作,參加身心障礙人員考試,成為基層公務員。

一頭栽進魔術世界中的洪偉傑,曾經到醫院進行公益表演,看見病房的孩子們臉上浮現難得一見的笑容。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活下去,等到退休之後,就當個公益魔術師,到偏遠的鄉村或深山環島進行公益魔術表演。

本則新聞由台灣新生報提供 2009/11/23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詠給.明就仁波切【甘露法語.答客問】--2009.三月德噶台北禪修中心訪談


 

(節錄) 請問仁波切最想跟您的弟子說什麼?

明就仁波切最想跟弟子說的是,我們應當能讓自己的修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在生活中我們會碰到惡緣、麻煩、煩惱,但是我們應該管好自己,收攝好自己,盡量少關注無益的事,也不該有太多的分別心或遇到問題就口出惡言,應該保持平靜與喜樂的狀況來修持,而禪修之後會有許多心靈與身體上的「覺受」,例如「明、空、樂」等等,或是常常覺得自己有很多可怕的障礙,對於這些覺受,希望大家視為看一場電影一樣的不執著,並希望大家都能以歡喜、喜樂的心修持佛法。

 

全文詳見--德噶台北禪修中心【甘露法語】

http://www.chuan-der.com.tw/center_4_detail.php?sn=16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如果要那些乾瘦的名模承擔厭食症的病因,名模一定不同意,因為厭食症的遠因多半是高張力的家庭關係。但經過媒體大量傳播的紙片人女性形象,卻也增加了厭食症的盛行率。瘦而美的影像呈現,換來許多瘦骨嶙峋、胃酸乾嘔的心驚畫面,這和最後多半嫁給名人、豪門的風光完全不協調。

 

英國超級名模凱特摩絲被媒體詢問座右銘時,大力推崇瘦如紙片的美好感覺,立刻引起厭食症組織大力反彈。在嚴格要求身材的團體裡,如芭蕾舞團,會讓年輕女孩得到厭食症的機率增加七倍。而厭食症的心理成因之一,是藉由強烈的自律與飢餓感來證實自我的存在。越是美好地張揚瘦如竹竿的社會成就,就越容易引起青少女的正面效仿、造成加諸在她們身上的莫名目標與無形壓力。

 

厭食症病人是飢餓的,甚至腦袋常湧現食物的芳香美味,但偶爾進食後又因為強烈的悔恨挖吐、吃瀉藥阻止體重回升。其實「暴食症」也應該列在一起算帳。暴食症的起因同樣是過於注重外在形象、想要苗條的心理,當我追溯暴食病人的過往,常聽到「我哥說我太胖了」之類的敘述。但過度瘦身反而激起對食物的強烈渴望,之後就陷入暴飲暴食與催吐瀉肚的無盡循環。厭食、暴食可說是不同類人對苗條文化不同型態的過度反應。

 

但厭食症會引起更大的關注,因為病患皮包骨的外型讓人終身難忘,而且厭食症有生命危險。接受治療時會耗用龐大的醫療資源,不配合治療或治療無效的病人常是家人糾結心頭的負擔。我們不能用自由選擇的市場機制來看待紙片文化,因為這關係到許多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女的健康與性命。

 

誠然,厭食症是青少女向過度控制的家長抗議要求自主權的時代象徵,而社會崇尚的「美」從環肥轉向燕瘦,也招示著女性逐漸不再以生育作為重要的人生目標……但在資本主義運作下被引導轉向滿足他人的凝視。

 

經濟學家展現一九七年後女性越來越不快樂、幸福感逐漸低於男性的死亡交叉,或許也反映新時代帶給女性的指指點點。

 

無奈的是,我們找不到任何方法來阻止這種被商業邏輯操縱的美麗文化。女孩有跟林志玲比較的社會壓力(想想無名小站那一模一樣嘟嘴縮臉的美女牆),男孩一點也不像劉德華(或郭台銘)卻能夠哈哈帶過。唯一能做的是,如果你發現你的小孩有厭食症的傾向,請盡快讓她就醫以免越長大越反抗治療,而且你要謙卑地讓自己跟配偶接受治療師的建議。全球化的脈絡你是動不了的,最多也只能在家族體系裡面努力做些嘗試吧。(註:女性占厭食症病患九成以上,所以男性在此略過不提)

 

引用自:http://udn.com/NEWS/OPINION/X1/5264697.shtml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敘事王子說故事》23

剛剛好的慾望

 

周志建(呂旭立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我到處去跟人家講,我想要在花蓮有一棟房子的夢想。

因為我相信,不斷地說,可以讓美夢成真。

 

有一天,好友阿棋好奇的問我,為什麼我的房子不要是一座大花園,而是小花園,我聽了、笑笑說,「我一個人要住那麼大幹嘛。你要來幫我除草嗎?」

 

是的,夢想,剛剛好,就好,不然就成了貪婪的慾望,小心會變成沈重的負擔,壓垮你的生活。

 

夢想跟慾望不同,我們得仔細區分。

在我看來,夢想,是一個人,去實踐今生他成為一個人,要如何活著、活出自己(天賦)的方式。所以,夢想也可以說是自己人生的「終極目標」(或終極關懷),有人用「天命」的說法,我也認同。

 

所以呀,我期待的花蓮居所,不光是要提供我住宿或有安全感,那麼簡單,我期待,那是一個可以滋養我身心靈,提升我生活品質提升的「桃花源」。我是心理助人工作者,做好自我照顧,是我的本分、更是職業倫理。而且,那個桃花源我並不想獨享,我歡迎好友們可以偶爾來住住、洗滌心靈,同時,我也想在這裡辦私塾,讓這裡成為人們身心安頓之所。分享,是我的人生價值,分享讓我感到富足、喜樂,更讓我覺得,擁有這樣一個夢想,是值得的。所以啊,一個好夢想,絕對不是光顧著自己受益,一定也是對社會人類有益處的,我這樣認為。

 

而慾望呢?我覺得是比較像「七情六欲」之類、個人需求的東西。我們餓了、要吃,孤單時、渴望有人陪、有人愛,這些,既是需求、也是慾望。心理學大師馬斯洛(Maslow)的需求理論,把人從最底層生理需求的慾望,到最頂端自我實現的夢想,給說明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對,人都有需求慾望,慾望需要被滿足,但,你也要知道,何時是「夠了」的時候,別叫慾望像個貪婪鬼、無底洞一般,無限擴張。最後,你的人生就讓慾望給綁架了,如此,你的生活就永無寧日

 

慾望,必須貼著你的需要走,過多,就是「貪婪」。

 

我喜歡某些美國人所主張的半杯咖啡主義。為什麼是半杯?夠了就好嘛。

在美國有些咖啡廳續杯是免費的,服務生會拿著咖啡壺到處巡視,如果見客人的杯子空了,她會過去詢問要不要再加,如果要,服務生就會拿起壺來給你倒咖啡,當你覺得夠的時候,你就說「when」。據說,大半的人都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適可而止,絕不會喝不完浪費。這就是半杯主義。

 

很早以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叫「意外的人生」,老秘書給因意外喪失記憶的老闆倒咖啡,發現老闆完全不知道如何反應,於是就教導她的老闆說,當你覺得夠了的時候,你就「say when」。我後來才明瞭這句話的意思,也開始愛上了這句話。「say when」,「說,夠了」,一語雙關,是很棒的隱喻。

 

後來那個老闆(他也是一個律師)漸漸發現,原來,以前的他,是一個唯利是圖、顛倒是非、幫財團打官司欺負弱勢的人,不只如此,他還是個刻薄、沒有人味、整天工作、生活毫無情趣的人,這叫他大吃一驚,以前的他,竟然是如此活著,活的根本不像一個「人」。

 

這次的槍擊意外,叫這位律師意外地讓他找回了自己,他拒絕再回到過去,他想要當一個---「人」,真正的活著。因此,有一天,在會議中受不了阿諛我詐的他,決定出走,當他邁開大步、轉身要離開辦公室時,他的老秘書驚訝的跑出來,問他要幹嘛,他對著秘書說:「你跟我說過,當我覺得夠了時,要說when(夠了),不是嗎?」,那一刻,老秘書懂了,回給他一個溫馨的擁抱與祝福。

 

是的,人活著,必須該知道何時說,「夠了」(say when),不然,永無止盡的慾望與追逐,只會把你的生命搾乾

 

慾望沒有不好,適度滿足慾望,會讓你的生活增添美味,但要記得:「適可而止」。最近看一本韓國詩人所寫的遊記,「地球行星的旅者」,他把慾望比喻成鹽巴,他說:「把鹽巴加入食物中,會讓食物變的美味,但不是把食物放入鹽巴中,是的,你可以在湯裡加一點鹽,使味道更可口,但不是把整罐的鹽巴、倒入湯裡,同理,在人生中加入一點慾望,可美味你的人生,這無可厚非,但請切記,不要把所有的慾望當成人生

你得小心,別讓鹽巴(慾望)毀了你一鍋湯(人生)。

 

人活著,要有夢想。但是,我們得學會區分:夢想與慾望。慾望,剛剛好,就好。當你學會說「夠了」時,你的美味人生,才會開始。我是這樣認為的。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正向思考才能快樂不老,心理師邱永林表示,若一直負面思考時,只會讓心情更加鬱悶,若能從正向思考,不但能讓心情變得快樂,人也較不易老。

 

要如何讓自己能正向思考,林心理師也提供SMART法則,SSleep〉-睡的好;MMeal〉-吃的對;AAttitude〉-想的開;RRelax〉-休的妙;TTraining〉-練的勤。

 

如何促進正向思考,林心理師建議利用新律呼吸法。首先,一手輕按另一手腕部,感覺自己的脈搏跳動;接著,心裡默數脈搏次數,讓自己熟悉脈博的韻律;再來,配合脈博,每六下為一連續呼氣的循環、每六下為一連續吸氣的循環。為加強舒壓效果,可想像每次呼氣及吸氣均流過心臟。

 

引用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222035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的一生有不同階段的際遇,在每個際遇裡,因某些機緣,結識某些朋

  友,從童年童心的天真無邪,年少輕狂的自由放縱,中年情懷的雄心壯

  志,以至老年的悠悠歲月。

  這些塵封已久的記憶,即使在多年以後,在某個時刻,一首熟悉的歌,

  一幅似曾相識的場景,一本令人動容的書,剎那之間,恬靜的心境,彷

  彿掉入時光之河,心情抖落滿滿一地的想念。

  此時此刻感謝之心填滿心間,一路走來,或許曾經是風霜雨雪、患難與

  共的朋友,亦或許是在人生的隘口,伴你走過荊莿崎嶇難行之路的知

  己,也或者是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悸動之情……這些曾經陪伴在我們身

  邊的「朋友」,任歲月流轉,年華不再,在心靈深處的某一角隅,留待

  的是一份想念的心。

  或許不再相見,但不代表不思念,不通訊息,並不等於忘記遠方的你。

  這一生的想念,伴我走過生命的每一個春夏秋冬……直到枯萎了的花,

  無聲無息。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三十年,但凡觀察台灣,我便不自禁看到習尚的問題。特別是,急著自清苦社會一下子跳到表面富裕社會,便出現了習尚之快速養成現象。

 

水果放冰箱 新鮮沒有了

 

我最愛提冰箱的例子。三十多年前冰箱剛普遍化了,太多的家庭把番茄、香蕉也放進去冰。須知這兩樣東西皆是應置於室溫下令其逐漸成熟,並且在自然空氣下散發其熟化後的香氣,但台灣哪怕曾經家園裏種過番茄、香蕉的人,竟然也一樣冰進冰箱。

有人把水果事先切成一塊一塊的,裝進有蓋的塑膠盒,然後冰入冰箱,如此要吃時,便面前已是切好的成品。這固然是對家的謳歌(媽媽事先做好,下午小孩放學回來,自行開冰箱便吃到媽媽的愛心),享受家園之象徵溫暖,卻不免拋忘了新鮮所在的自然。

有朋友家的菲傭不知從哪兒學來聰明的方法,她把蔥、薑、蒜切成小丁,裝進分格的盒中,冰入冰箱,每次炒菜要投佐料,似乎就很便利。哇塞,她以為她在開餐館啊!

她已到了「自製冷凍備用食品」的先進工業程度,就好像許多人慣買的超市之冷凍剝切好的玉米、青豆、紅蘿蔔丁這種三色豆。

你且去看,坊間的餃子店或包子店,很少不是把餡調製成一大桶一大桶的,再全數冰進冰箱(往往是冷凍庫),如此可供十天、十五天所用,然後每隔幾小時,要包了,取出一桶,舀出一盆,以之來包。我自沉吟:既然肉皆是肉舖絞好送來,他為何不每日製新餡(或每兩日),快包完時,新的肉又送來呢?他絕不是懶(且看他刷油漬牆壁是每晚之必),是他太信賴冰箱了,太習於服從工業文明便利此一俗尚也。

 

不喝白開水 不想爬樓梯

 

誤將冰箱當成萬能。譬似凡冰過便進入永恆?

於是有人的冰箱有冰了二十年的東西。並且我說這話,相信你還不見得驚訝。

積習,陋習,惡習。習之久也,便成了俗;豈不聞「約定俗成」?習之久也,亦也成了文化。

人類懂得耕作、收成、儲存、慢慢享用,便因循成化勞為逸。好逸不好勞,則有電梯後,習慣性的認為不想爬樓梯矣。

近十數年,放眼望去,小孩已不喝白開水矣。凡喝,必是工廠製的、封過瓶的、調味的、有顏色的、自冰箱取出的、甚至是購自商店的、那種叫做飲料的東西。此何者,習也。此他受潛移默化、所視為當然、操習慣矣之文化也。

習慣亦有地域性。他們說,在香港,人人皆懂shopping,皆深諳都會之穿戴打扮。謂東京亦是。確然,乃這兩處是東亞最早浸潤西方禮儀之地,又最早都市化。

事實上,跟著購物而來的生活習尚,往往發展成太多太多的人生外圍項目,如選餐館、選酒、選旅店、選車子房子,甚至選夫婿,亦即,離本質內心將愈來愈遠。

 

長待冷氣房 失出汗快感

 

欲改積習,如今日製餡今日包,少用冰箱;如爬樓梯少乘電梯;如鼓勵夏天自然流汗,少進冷氣房;說來容易,然在現代積習極深社會,已是思想之革新;亦即,他若思想猶未達臻痛定思痛這高點,幾乎不可能做到。

這就像在夏天享受出汗,已是一樁思想的造詣。我們原本活在一個痛恨出汗的社會,而現在要將自己從這樣的社會中拯救出來,怎麼不是一件思想革命呢?

(作者為作家)

 

引用自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255144.shtml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張耀懋;諮詢/台大衛政所副教授張玨、台大衛政所教授李蘭、台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胡朝榮、台北康寧醫院骨科主任李文吉】

奇美醫院小兒科醫師陳俊達綽號「哈利波特」,隨身帶著「魔法圖章」。遇到重病的小病人,就拿出圖章,發燒就蓋頭、肚子痛蓋肚子,哪裡痛就蓋哪裡,病童的心情也跟著好起來…。見(2004-07-29.聯合報.B2版.台南縣新聞)

 

女兒無精打彩、病懨懨的。「我講個笑話好了,聽說笑可以治病!」老婆挖苦的說。女兒打起精神附和,「那全世界都沒有病人了啊!大家不舒服就開始笑,珍珍和可安的爸爸也不用當醫師了。」一口氣說了一大串,上氣不接下氣地連咳了幾聲,老婆關心地手搭上她額頭,「發燒了呀!明天請假,去看醫師吧!」老婆建議。一抹微笑爬上女兒病容,「不上學,高興了哦!」「沒有啊!我笑一笑,看生病會不會好一點!」

 

在大腦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笑的能力比說話能力更早產生,而且是在嬰孩階段就發展了。我們都是先逗寶寶笑,再試著與他們說話。我教我女兒叫「媽媽」前,我大概已先叫了她上萬次的「媽媽」了,但是,讓她笑,就快多了。笑與說話有極大的牽連。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醫學院授教授富萊德(Itzhak Fried)團隊曾對一名癲癇女患的腦部直接刺激,結果發現,在我們的大腦裡,主管笑與說話的腦區就在附近。其實笑與說話基本上都是出聲、表達的一種模式,在同一腦區應可理解。

 

笑 讓體液平衡

 

早在古希臘時代,當時學界就認為,笑與愉悅是健康的重要因素,可以保持人類體內「四種體液」的平衡。現代對笑的研究愈來愈多,希望可以找到笑或愉悅心情可以治病的證據。只不過,這些研究至今均尚未躍上醫學主流;倒是許多研究主題都很有趣。

前兩周我們提到那位罹患脊椎炎的美國記者卡辛斯,就宣稱,「只要捧腹大笑十分鐘就有麻醉的效果,可讓我安安穩穩睡上兩小時,完全不覺得痛」。

 

笑 讓血管擴增

 

笑的治療多需伴隨愉悅的心情。2005年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設計一個簡單的研究,研究團隊播給參與者各種音樂或影片,結果發現,當播「參與者喜歡的音樂」時,參與者的血管會增擴至26%,播會「放鬆的音樂」時,血管增擴11%,「好笑的影片」時,血管增擴19%。在他們的研究裡,個人喜歡的音樂與好笑的影片,擴增血管的效果都比放鬆的音樂好。反之,一旦播出焦慮的音樂時,參與者的血管平均收縮6%;不過,在選擇鄉村音樂或重金屬音樂時,則很難斷定是情緒或節奏、音效強度影響血管大小。

 

笑 讓壓力不見

 

綜觀醫界的研究顯示,笑可以降血壓、減少腎上腺荷爾蒙分泌、放鬆肌肉的緊張、強化免疫功能等。另外,還會啟動腦多酚(endorphine)的分泌,減少疼痛,也會讓人感覺幸福感。澳洲醫師黑斯特(C. Hassed)從以往研究中歸納出「笑」各別在心理與生理層面都有對人正向的益處,如壓力與焦慮的調適、促進團隊合作,提升創造力、自尊、拓展樂觀;而諸如發炎類疾病、氣喘、癌症、心臟病等所造成的身體不適,也都能在大笑後舒緩。不過,這些研究成果都尚未有決定性的結論,而且也未有個人化先天差異的效果。很多團體如國人自創的「笑笑功」,或印度的「歡樂瑜珈」等,則早已先在社區紮根。看來多笑幾回,女兒也許會早日痊癒。只不過,回去上學,不知她會心情愉悅還是沉重?

 

 

引用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207&f_SUB_ID=1348&f_ART_ID=222238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代某間醫院的病房,一位久病的女士在深夜停止了呼吸心跳,十五歲的女兒伏在病榻旁痛哭。護士進入病房,看了小女孩一眼,冷冷地說:「現在是半夜,你哭那麼大聲會吵到別人。」怔住的小女孩,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護士粗魯地拔掉母親身上的插管,草草抹去鼻孔溢出的鮮血。醫護人員重重地將母親的大體摔在冰冷的不鏽鋼推車上,頓時,小女孩的心也碎了,卻沒有人能回答她內心深處的疑惑:醫護人員怎麼會如此冷血?這個問題,一直伴隨小女孩長大,並促使她選擇台大護理系就讀。她是第十四屆醫療奉獻「特殊貢獻獎」得主、公稱為「台灣安寧醫療之母」的 趙可式 教授。

進入醫院服務後,趙可式經歷了一場場震撼教育。她曾看到病患臨終前挨了一千多枝強心針,急救讓他內臟破裂吐血,最後痛苦地嚥下最後一口氣;肝癌末期的老人在眾目睽睽下以水果刀猛刺自己的腹部;鼻咽癌病患逃離病房,上吊自盡……無數的疑惑盈滿趙可式的心中,這就是醫療的目的嗎?當生命走到最後,人的尊嚴在哪裏?家屬的哀傷又有誰能撫平?

趙可式於是查閱相關書籍,初次接觸到「安寧緩和醫療(hospice)」。四十歲那年,她決定前往美國進修,取得安寧緩 和醫療 博士學位後,又多次到英國繼續學習。

在英國的安寧院中,第一次,趙可式發現死亡也可以很美。某次,她跟著院內護士幫一位高齡八十、乳癌末期的老太太洗澡,擦乾身體後只見護士拿出香水、指甲油讓老太太挑選,裝扮完畢,老太太既高興又滿意。接著老太太說想睡個午覺,就在夢中去世了,沒有半點遺憾,沒有半點驚恐。

回到台灣後,趙可式與康泰基金會、安寧照顧基 金會的 醫師、護士、志工,一起投入推廣工作,並陸續在數家醫院成立安寧病房,雖有博士頭銜,她仍回到第一線服務,致力找出「讓病患身體痛苦減至最低」的治療方式,讓病患內心得以保持平安與尊嚴。

在安寧病房中,甚至有患者在過世的前一天,仍可以跳舞、打麻將。在這樣的過程中,受益的不僅是病患,更是家屬。許多家屬為了照顧病患心力交瘁,患者臨終前接受的醫療方式之殘酷,更成為許多家屬難忘的夢魘、終生的遺憾。而安寧醫療能讓家屬得到專業團隊的協助與支持,有時間與至愛的親人「道謝、道愛、道歉、道別」,讓生死兩無憾。

趙可式說,很多人誤以為「安寧醫療」就是「讓病患等死」,甚至連不少專業醫護人員也不例外。所以,數十年來,趙可式進行了數百場演講, 曾有 醫師對她說:「聽了你的演講後,從此我替病患插管時更加謹慎,會先考慮我這麼做,究竟是增加病患的福祉還是痛苦?」

在安寧病房,天天都上演著動人的生命故事。一個名叫「小伶」的少女,在花樣年華的十九歲住進安寧病房,不但主動要求捐贈眼角膜(疾病讓其他器官無法捐贈),更要求捐出大體。小伶過世後,趙可式收到她母親的來信,信中附上小伶生前、死後的照片,母親表示這是小伶的遺願,因為她知道 趙 老師時常四處演講,如果帶著她的照片、分享她的故事,或許能鼓舞許多人,這麼一來,雖然她不在了,卻仍能延續對社會的回饋。「小伶是我的老師,每個病患都是我的老師,」趙可式說,「這是個又哭又笑的工作,所以我一定隨身攜帶手帕。」

為了培養更多專業人才,趙可式也進入成功大學任教,「安寧醫療只有一顆『好心』絕對不夠,更需要專業」。所以,儘管在病患眼中,她是最溫柔的醫護人員,但對學生來說,她卻是最 嚴格的 老師。在課堂上,趙可式時常自己扮演「遺體」讓學生實習,學生們總是笑稱:「哪有遺體會跳起來罵人的?」但所有上過「 趙 老師」課程的學生,從此都對醫療、對生命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輩子看過太多死亡,二○○六年,乳癌也找上了趙可式。她心中沒有恐懼,只覺得「還有很多事沒做」,暫別學校休養那年,她在病榻上寫了兩本安寧醫療的書籍,現在的她仍持續接受治療,並重回工作崗位。「哪一天天主叫我回去,我一定開心地說『阿門』,」趙可式豁達地說,「但到了那天,我也不會忘記提醒投身安寧照護的夥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文.採訪/黃瀚瑩】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0910月號】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位媽媽把孩子打得遍體鱗傷,警察來到時她振振有詞地說,是因為「恨鐵不成鋼」才會把孩子打成這個樣子。我看到這則新聞非常恐懼,這個觀念很錯,孩子一定要先是鐵,打了才會成鋼,如果根本不是鐵,打死了也不會成鋼。父母不能不論孩子本質是什麼,就一味要求他和別人一樣,更不能因孩子的表現不如自己預期而去痛打孩子。

 

時候未到 要求太多變成壓力

 

孩子開竅的早晚有基因上的關係,如果父母小時候就是學習比較慢,那麼現在孩子學得慢可能是他成熟得晚的關係,不是他的錯。成熟晚並不代表笨,只表示時候未到,當他成熟後可以和別人做得一樣好。

 

「成熟」這個觀念非常重要,它是「水到渠成」,時間到了、發育好了,孩子自然會做,在成熟之前要求他是強人所難,任何事情超越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太多的壓力孩子會恐懼而逃避,學習的效果反而不好。每個人大腦成熟的時間和快慢是不一樣的,很多大器是晚成的。同卵雙胞胎的大腦造影圖片也顯示雖然來自同一個家庭,但是在做同一件事情時,大腦活化的區域仍然不同,因為他們後天的經驗不同。因此,父母不能拿孩子跟別人比,他的基因跟別人不同,後天的環境也不同,這樣比不公平,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該鼓勵他,孩子只能跟自己比。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非常好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自己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他們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給他們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提供他們身體的住屋,卻不能替他們的靈魂找房子,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那是你即使在夢中也無法到達的地方。

你可以努力像他們一樣,但是千萬不要使他們像你一樣,

因為生命是無法逆轉的,更不能被昨日的你所耽擱。

 

任何事情不論多微小,只要超過孩子的能力就是壓力,過長、過大的壓力會殺死海馬迴的細胞,使孩子的記憶衰退。不要叫孩子圓你的夢,因為那是你的,不是他的,更不要常說「你讓我很失望」,這種話只會使孩子放棄自己。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當一隻狗怎麼做都不能改變環境時,牠會放棄嘗試,到後來環境改變了,牠有機會可以翻身時,牠也不會去做,因為牠已經習慣牠的悲慘了。

 

別輕言失望 別讓孩子放棄自己

 

「先前的經驗會決定後來的行為」,這是我們最害怕的地方,看到現在小學生也要上大夜班就深覺台灣家長的觀念一定要改,如果我們百分之七十五的國小三、四年級學生放學後不是回家,而是去補習班,就難怪最近的調查發現國中以上的人,五個有一個曾經想過自殺。紀伯倫的話是對的,孩子透過我們來到人間,但是他們不是我們的化身,不要因昨日我們的觀念去限制明日他的發展。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9/11/11 聯合報】@ http://udn.com/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戰勝內心世界 自閉兒回到現實
 

【聯合報/韓青蓉/韓青蓉社工師事務所社工師】

 

林太太聽到醫師診斷自己孩子是「自閉症」的那一刻,情緒幾乎崩潰,想像孩子的未來和自己的處境,心中滿是害怕和焦慮,不知道該如何走下一步。

 

教育自閉症孩童的挑戰,就是要戰勝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能從沉溺在自我內心世界的注意力,轉移到面前的一張白紙上,除了要龐大耐心外,還需要很多技巧。

 

自閉症孩子的行為與對應的處理方式如下:

 

1.對現實世界沒有反應:人類心靈由意識和潛意識組成,大多數人能在兩者間輕鬆遊走,自閉兒卻不具備這種本能,意識常被潛意識淹沒。自閉兒的內心世界有個廣闊無邊的自我潛意識,無法強迫他走出來,除非找到一個方式,讓他感受到周遭世界的美好與寬廣,利用這美好的感覺吸引他。

 

2.沉溺在潛意識中:成人需表現出興趣和願意瞭解的態度,以尊重和接納獲取自閉兒的信任,讓他放心和你分享腦子裡隱藏的祕密。為了和他的潛意識對抗,必須學習溫和、謹慎的方式將他帶回意識狀態,例如將潛意識中的故事假設成看電影,要保證做完數學習題(意識層面)回來後,才可以繼續把潛意識裡的「電影」看完,他會比較願意先做數學習題。

 

3.迴避視線:眼神語言是人們最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一般人不必經過正式訓練,而是藉由模仿學習,但自閉兒根本不看其他人一眼,無從模仿起,因此要有特別的訓練。例如和自閉兒面對面坐下,保持水平視線高度,開始把頭往對方的方向靠過去,眼睛直視對方,頭快要碰到時才停止,重複多次,會有很大改善。

 

4.不易被瞭解的肢體語言:自閉兒在未學會運用眼神語言與口語前,只能利用肢體的動作來和別人互動,然而一般孩子會藉由成人的反應來衡量自己的探索行為。但對自閉兒,必須完全依賴自己的實際體驗,有時肢體語言表現得十分誇張,難以被接納。一般而言,他在眼神語言與口語運用日漸進步後,會逐漸減少肢體語言的使用,對於身體常常動來動去的孩童,專家建議使用輔助用具如加重背心,協助自閉兒注意到自己的肢體表現。

 

家長協助自閉兒回到現實世界,需要付出很大的毅力,以自閉兒的速率、步伐、可接受的方式引領。

 

在這過程家長也需要為自己找到一個可以舒緩、轉移心情或調整情緒的方法,例如冥想、瑜伽、宗教等活動,或與特殊教育老師充分配合,或是參加自助團體,藉由家長們的結合互相打氣、支援以及爭取更多的資源。

 

【2009/11/10 聯合報】

引用自: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300&f_SUB_ID=1793&f_ART_ID=220985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家同:望子成龍,子不成龍

最近,我們國家發生了一起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有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將孩子送進了一家號稱可以幫助孩子心智開發的補習班,這個補習班居然叫孩子吞火,鬧成了社會新聞。除了這則新聞以外,我們又發現很多家長帶孩子去檢測皮紋,在我看來,這等於看手相,可以說是可笑之至,但為什麼有這麼多家長信這些玩意兒?還不又是希望看到自己孩子將來能夠非常地出人頭地。

 

這種望子成龍的想法,並非只有台灣才有,大陸的孩子一樣可憐,因為一大堆的小孩子被迫去解一些數學上的難題,這些都是奧林匹亞的數學題目,昨天聯合報公布了一個難題,你如果是小學生,你一定不會,但你如果學過代數,又一定會

 

我看了這個題目以後,利用代數,一下就解出來了。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地折磨孩子呢?為什麼不等孩子學會代數再給他這個題目呢?我們不是希望孩子有信心嗎?給小學生這種題目,有點像叫高中生發明微積分.........

 

引用自天下網站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page=1&id=39335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