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給.明就仁波切【甘露法語.答客問】--2009.三月德噶台北禪修中心訪談


 

(節錄) 請問仁波切最想跟您的弟子說什麼?

明就仁波切最想跟弟子說的是,我們應當能讓自己的修持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

在生活中我們會碰到惡緣、麻煩、煩惱,但是我們應該管好自己,收攝好自己,盡量少關注無益的事,也不該有太多的分別心或遇到問題就口出惡言,應該保持平靜與喜樂的狀況來修持,而禪修之後會有許多心靈與身體上的「覺受」,例如「明、空、樂」等等,或是常常覺得自己有很多可怕的障礙,對於這些覺受,希望大家視為看一場電影一樣的不執著,並希望大家都能以歡喜、喜樂的心修持佛法。

 

全文詳見--德噶台北禪修中心【甘露法語】

http://www.chuan-der.com.tw/center_4_detail.php?sn=16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有病-代理性佯病症真實案例

Sickened:The Memoir of a Munchausen by Proxy Childhood

     作者:茱莉.葛雷格

     譯者:張美惠

   一個小女孩坐在不知第幾個醫生的檢查桌上,這已是第N次曠課了。她才十二歲,高瘦而贏弱,已經下午四點,她還沒吃半口食物。她的母親卻異常興奮,她將建議醫生進行開心手術,「以便徹底查出病因」。母親檢查牙齒有沒有沾上口紅印,當醫生走進來時,她向小女孩投注警告的眼神,這小孩可不能破壞了她的計劃……

 

  世界各國皆有代理性佯病症(Munchause by proxy)的案例,最知名者當屬英國(每日鏡報)披露,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可能遭到該症患者所傷;本書作者茱莉從小便不斷照X光、吃藥、開刀,徒勞地為母親在腦中創造的疾病四處求醫。所幸,之後她不僅存活下來,更逃離了母親的瘋狂世界,重新作一個健康而充滿活力的女人。

 

作者簡介

茱莉.葛雷格(JULIE GREGORY)
   一九六九年五月十六日 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英國雪菲爾大學精神病學碩士,目前是專業作家、代理性佯病症代言人、MBP案例之倡導者,常為相關受害人的權益奔走。著有《Social Psychology》,其網址為http://www.juliegregory.com/

 

<以上圖文摘自博客來>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疑子有病,求醫10多年 病的是媽
高雄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發現一名婦女懷疑三個兒子染病,四處求醫,但經診斷是她自己罹患罕見的「代理性佯病症」,認為身邊的人有病並強迫就醫。

這名婦人經兩年多治療,雖仍存在「孩子有病」的心理,但現在已不會再帶著兒子奔波於各大醫院求診。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說,「代理性佯病症」是一種精神疾病,十分罕見。這名婦人經過不斷追蹤,並給予婚姻治療、加強衛教,婦人原本與三個孩子睡,先生自己睡,現夫妻已同床,婚姻狀況有所改善,進而改善了病情。

周文君指出,這名婦人的三個兒子分別就讀國小及國中,婦人於生下第一個孩子後,就擔心孩子面黃肌瘦,判斷是失眠影響發育,乃四處求醫。生下第二、三個孩子後,也是如此;她和三個兒子遍訪中西醫,接受針灸、符水等治療。

婦人認為三個兒子經中西醫治療失眠都無效,又帶著他們到高雄長庚兒童醫院就醫。檢查後發現三兄弟腦波、智力都正常,健康情形良好;但婦人仍激動地堅稱有問題。

單獨會談時,三兄弟透露,媽媽十多年來帶著他們到各大醫院求診,還去廟宇、神壇;晚上睡覺時,媽媽反覆翻動、叫醒他們,以確定他們是否入睡,還強迫他們嘗試各種藥方,曾引發中毒送醫急救。

周文君說,經診斷後,發現這名婦人罹患罕見的「代理性佯病症」,會同社工人員了解她家庭背景,發現她婚姻不圓滿,夫妻互動不佳,因而將婚姻上的挫敗,代償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病人;同時也將自己的病症反應在孩子身上,希望讓別人肯定她是盡職的母親。

周文君說,這類病人醫師不能直接點破,需在她帶小孩看病時建立互信,再進行個別治療;他先讓婦人了解所帶給孩子的困擾與危險性,然後再鼓勵孩子勇於向母親表達自己的看法。慢慢地情況漸有改善,「婦人已可以接受睡眠問題不是很嚴重的病,不會再帶三兄弟四處求診了」。

新聞辭典》代理性佯病症

代理性佯病症(或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意指患者以他人替代自己成為病患角色,持續性地佯裝生理或心理的病狀,以取得各式各樣的醫療檢查、處置和照顧,甚至是侵入性的外科手術。

高雄長庚兒童心智科主任周文君說,大多數代理性佯病症的患者是父母親或照顧者;受害對象多為他們的子女或兒童。兒童在無法抗拒或不知情狀況下,被動地接受各種佯病症狀及不必要的醫療處置。 對兒童而言,深具潛在的致病性及致命性,是一種奇特的兒童虐待,很難被人察覺。外國有患者強迫餵食小孩東西或打針,甚至造成小孩死亡。

周文君表示,代理性佯病症患者,可能孩童時期有受虐經驗或被疏忽,導致在人格成長上產生輕微的精神問題;也可能是成長過程或婚姻上有一些不愉快而致病。

【2007/05/30 聯合報】@ http://udn.com/

PS:

MBP(Munchausen by Proxy) 佯病症或稱孟喬森氏症候群......

卡爾.孟喬森男爵在歷史上卻確有其人,他是十八世紀的軍人與探險家以擅長編造怪誕的故事聞名,
 
1951年一位英國醫師借用男爵的名字創造出孟喬森氏症候群一詞,這種患者會偽裝或製造自身的疾
 
病來贏得同情照顧或控制他人,另外有一種是代理性孟喬森氏症候群或代理性佯病症.
 


正式的定義是照顧者捏造或誘發被照顧者的身心疾病,通常是母親對子女是一種最複雜也最致命的的虐
 
待形式,在美國通常在案例被發現時可能子女當中有人死亡,當同一個家庭有第二.三個孩子時,專業
 
人員才會警覺到母親的愛也可能扭曲成怪異的致病性虐待,且這種虐待不似毆打或性侵害那麼容易規
 
類,孩子往往不是在父母親心中的遊樂場長大,而是不斷奔走於醫院,生活重心完全建立在虛構的疾病
 
上,照顧者與醫師成了幫兇,醫師往往成為為不知情的幫兇他們往往相信家屬說的話,
 
因此醫師必須在心態上有很大的調整才能看清事實,事實上家長的敘述都可能不正確,檢查結果是正常
 
的,任何治療都沒有效,而且在多的檢查也不夠,因為家長就是加害者,最高明的謊言未必是真假參
 
半,有些孩子的確會表現出若干症狀,但引發的症狀通常被加害者隱匿。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