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生死學十四講

 作者:余德慧,石佳儀/

 出版社:心靈工坊

 

十年前,余德慧就跟 楊國樞 教授在台灣大學心理系,開設了國內第一門「生死學」課程。當時,每一堂課都大大爆滿,可見國內對於「到底什麼是生死學?」有著強烈的求知需求。

  後來,余德慧離開台北,來到花蓮的東華大學,並持續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擔任志工,開始接觸臨終病人,親身體證生死,既深刻體會到身體一步步毀敗對人們心理的撞擊;同時也見證到人們身上的靈性之光,如何在世俗事物的剝落之後,幽然顯現。生與死,在安寧病房的特殊時空中,更清晰浮現出互為表裡的本質和意味。

  活著是一齣熱鬧繁華的戲,死去也可以是一首轉化之歌。余德慧自己這兩年也曾遭逢重病,對於死亡有更切近的照看,因而導引出更寬闊的對生死之學的體悟。

  「我們在世的繁華有多少操心?多少遮蔽?我們如何能突圍而出,尋得澄澈的本真,讓自己從日常世界走進靈性世界,瞭解回到宇宙的母體是人們最終的歸返。於是向死而生,因瀕臨之心而行於生死學的修行之路,在生活中既認真又不認真,遊戲而又自然,了悟生寄死歸,死亡也是一種存在。」余德慧認為,貼身近觀死亡之後,對生命將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二○○○年起,余德慧於慈濟大學重開生死學課程,本書是二○○二年的上課記錄,文中以海德格、齊克果的思想為經緯,作者學養與體驗交織,融合了臨終照顧實務、研究累積的學術理論及自身體驗,文聲如清水潺潺,提供人們一條「通往徹念的擺渡」之路,也是一本寓世修行之書。

  

作者簡介

余德慧

  台灣屏東人,一九五一年生,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曾任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 張 老師文化公司總顧問,現任東華大學族群與文化關係研究所教授、諮商與輔導心理學系主任,教學內容包括:文化心理學、宗教人類學、文化諮詢等。他也是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總召集人。

  余德慧早年從事臨床心理學,擔任心理學教授十餘年,之後因覺人的世界跟文化、經濟、生活等息息相關,在加州柏克萊大學開始埋首於心理、醫療人類學,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

  而近六年來,余德慧持續在花蓮慈濟醫院的心蓮病房擔任志工,開始接觸臨終病人,親身體證生死,並在慈濟大學重新開設「生死學」課程。

  著作:《詮釋現象心理學》(心靈工坊出版)、《中國人的寬心之道》、《中國人的自我蛻變》、《中國人的生命轉化——契機與開悟》、《孤獨其實是壞事》、《男兒心事不輕彈》、《回首生機》、《感應之情》、《生命夢屋》、《情話色語》、《觀山觀雲觀生死》、《生命史學》與《生死無盡》等。

【以上圖文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終於將這本書讀完一遍,說是一遍其實有時一段話要讀個兩三遍才懂它的意思,畢竟gecko不是專業人士,只是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所以才會找相關書籍來挑戰,這十四講分為四大類生死學的鳥瞰生死學的進路了解臨終的過程底線的活著。

在看書的過程中慢慢理解覺察我們活著是用一種「常人」的方式存在這世界,當我們把生命建立在這種平凡的生活方式時,會發展出一套理解事情的方法,這一套方法就是「常理」而我們能以這種方式理解事物,關鍵在於我們腦袋中有一種「心智」,「常人」透過「心智」獲得「常理」因而交織成「世界」。

但是人在看待「世界」時不單只是用「心智、常人、常理」而已,還有其他看待世界的知識,例如有人用科學知識角度看待事件,這是一種「常觀」,每個人的常觀不太一樣,有宗教的、職業的、社經條件的不同等等,就譬如前一陣子剛開學時有某小學家長報料說他們班班費要交2000元,只因為班親會開會決定要買進口礦泉水給孩子喝,也許有些人覺得給孩子最好的,一學期交2000元沒什麼!但若是家庭經濟不是很好的家長就會很不以為然,就是這麼解釋每個人的「常觀」有如此的差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