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gecko樂分享 (10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各位聰動之友,大家好:

     在開源不易、節流有限的當下,為增加協會收入,即日起於高雄應安街辦公室騎樓前,展開為期三週的義賣歡迎您有空前來逛逛。義賣物品有:奶瓶布娃、環保筷及湯匙、水晶手鍊、35號黑色真皮短靴、各式大小背包、大小條絲巾、造型蠟燭台、果凍蠟、零錢包、保溫杯、馬克杯、針線剪刀組、購物袋、文具用品、造型時鐘等。

全是新的,而且粉便宜喔!!

---35號黑色真皮短靴(全新,百貨公司貨)  售價:800(可再議價) 

小手提包----長18cm寬7.5cm高11.5cm    售價:50元 

snoope布偶----高約29cm  售價:100元

手工布包(含湯匙、叉子)----尺寸8×18cm  售價:150元

奶瓶布娃----奶瓶高度約28cm  售價:100元(可議價)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絡男人可以相信嗎?”

    
           
 
“網絡男人可以相信嗎?”答:相信!


相信網上行走的男人,多數都是可以相信的,只是信在什麽程度?信在哪個層面?這得要由自己的思維去分析,去判斷。

  
網絡是一個虛擬的社區,卻是一個情感豐富的世界。


大凡在網上遊走,交朋結友者,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我想都應該算是一個多情的人,最起碼算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中,只要你捨得精力與時間,捨得物質與金錢,要結交一些朋友是非常容易的,盡管不是交心的朋友,但只要他還在你身邊,或多或少都能給你一些幫助,即使不能給你一些實質性的幫助,也可以口頭說些讓人寬心的話。


就憑這一點,現實中的朋友就遠比網絡上的朋友強。


但為什麽我們還想在網上交一些明知遙不可及,卻願飛蛾赴火般付出的朋友呢?


我想那是因為內心隱藏著一份寂寞,一份不安分。


總想找一種感覺,一種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而內心又非常渴望的一種感覺。


有感情的付出,就想要求有感情的回報。


在付出與得到之間,就要探討結交的朋友是否優秀?最起碼是否可信?在這個付出與得到的過程,現實中受傷的尚且很多,網絡更是如此。


尤其多愁善感的女人,那便出現了“網絡中的男人可以相信嗎?”

   
其實,不用問網絡男人是否可信?這樣一問便有“網絡女人是否可信?”不可信的人總是不太優秀之人,不優秀的人有男人也有女人。


在網上行走的朋友,多數都是隱藏了自己的真實身份的,我們看到的那個人,不一定就是現實生活的那個人,甚至他在網上與現實差距很大。


壞人與好人的區分僅在於與你交往過程中的感覺,可感覺是好人的未必就是好人,感覺是壞人也未必就是壞人。


我認為,網絡中的朋友,不必去研究他是否是好人還是壞人?只要有著共同的語言,能交流心中想表達的情感,那就是一個不錯的朋友。

   
談到網絡男人是否可信?我的答案是可以相信的。


因為在網上行走幾年,交過不少異性網友,至今為止,還沒有遇上什麽所謂的壞人。


在網上能稱之為朋友的網友,我覺得他們都對我不錯,基本上是招之即來,揮之即走的那一種。當然我對他們來說,也是這樣的。


比如想聊天了,想玩遊戲了,或者是工作上遇上什麽問題需要幫忙解決什麽的,一般是發出邀請或被邀請,結束之後回歸自己的平淡生活。


我覺得交淡淡的朋友不需要了解他是否優秀?也無需去探究他是否可信?


在網上我覺得自己有時都是壞壞的,我想他們有時也是,所以有些話,有些承諾,有些贊賞,有些感動,不能當真。


但那並不是不相信,我說相信,是因它僅僅留存在網上,就像他這個朋友一樣。


相信他,就是相信自己,我從不懷疑他們說話時的誠意,但我決不會對他們存有幻想,因為我的交友原則僅止在網上相互取暖時。

   
其實,只要你對朋友的要求放在普通朋友這一層上,什麽都可以相信,相信他的誠意,相信他的贊美,相信他的祝福。


就像節日一到,留言欄裏留滿了節日祝福一樣,相信朋友們不會去懷疑貼圖朋友的誠意,而是有時間就及時回訪,並送上祝福吧?


我的意思就是想表達這樣一個觀點:在網絡世界交友,只交相互祝福的普通朋友,不用去懷疑對方是否可信   
 
   
不要因為寂寞而愛錯人

   
更不要因為愛錯人而寂寞一生

   
緣分是本書

   
翻得不經意會錯過,讀得太認真的會流淚!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走進網絡的女人應該珍藏自己

 


在許多的網戀的故事裏,女人往往是受傷的那一個,尤其是在動了真情之後。
 

網絡是現代時尚的一個遊戲,在這個不成文的規則裏,誰動了情,誰用了心,就只有出局。


是的,女人在介入網絡的最初,很猶豫,很小心,設置了堅硬的厚厚的盾牌,來抵禦淒風苦雨。


隨著時間的遊走,淡去了小心,遺忘了猶豫,逐漸把整個身心投入,輕輕巧巧地做了對方的俘虜,女人的情愛也來得遲緩但卻持久。


當情感的風箏放飛在自己描繪的天空時,那個女人就迷失了自己。

  
當女人意識到情感開始升溫濃聚時,那虛虛的網的那端曾經甜言蜜語的人早已移走了視線,流去了熱情,親切早已成為過去的程式。


而失落,期盼的閘門打開,失去重心的風箏,散盡了張力的洪水,又會飄向何方,流到哪裏?
    

如果一個女人想放飛情感的風箏,首先要做好心理準備,有足夠粗的線,足夠長的情,可以抵禦狂風苦雨。


有的時候明明知道是假的,心裏偏偏放置不下。
    

怎麽可以把那纖纖情結輕易地放置於空空的網絡,怎麽就可以將自己的濃濃的情愫根植於虛虛的網線,明明知道許多的假設都是錯誤的命題。
    

聽窗外的幽幽的雨聲,綿綿悠悠的曲怎麽就化不開心頭的結下的憂愁,盡管月夜如水,淒清如夢。


長長的夜,靜靜的曲,點點的字來浸透心底的那份情感,讓憂傷的曲子把柔弱的心淋遍,洗盡。
    

網絡裏的女人,你做好準備嗎?


把心珍藏,把淚抹去,轉過身,你還是個絕美的女人。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懂得珍惜身旁的就是最大的幸福!

 


有人說,自你一降生就有一份天定的緣為你而生;


然而人海茫茫,世界大千,生命苦短,

如何才能找到那份屬於你的固定的天緣?


找到那個完美的伴侶呢?
  

現代的人們總不能固守這份天緣,

不能以易逝青春和焦灼的心情去屏息靜候;


於是他(她)們常常是很勉強地接受了隨風而至的她(他),

卻又一遍遍地把她(他)和心目中完美的設想相比,

再一次次地失望。


他們不知道,懂得去珍惜身旁的和已經擁有的,

其實就是最大的幸福,最真的愛情。


如果有一份執著而持久的感情,和一份金玉其外但又瞬間即逝的感情,你寧願選擇哪一種?


世界上有許多出色的男人和美麗的女人,

然而真正屬於你的感情只有一份。


千萬不要因為別人的眼光而改變自己的摯愛。


千萬不要活在別人的眼光裏而失去了自己。


也永遠不要太貪心。感情不是夢想,就象一個笑話裏說的:

如果有誰認為世界上有十全十美的愛情,

那麽這個人不是詩人就是白癡。


所以,我們用心守候著屬於自己的並不驚天動地的愛情。


哲學家說:愛情就是當你知道他不是你崇拜的人,

而且明白他還存在著種種缺點時,卻依然選擇了他,

不曾因為他的缺點和弱點而拋棄他的全部。


是的,沒有一個愛人是完美的,

也沒有一份感情是毫無瑕疵的;

這才是真真切切的愛人和愛情。


什麽時候我們才能平心靜氣地想一想這些話,

想一想我們當年苦苦追求完美的可笑和天真呢?

如果有這樣一個人,他在你心目中是絕對完美的,

不曾有一絲的缺點,而你敬畏但又渴望親近他。

這種感覺不是叫“愛情”,而是叫“崇拜”。


崇拜需要創造一個偶像,就像圖騰之類沒血沒肉的東西。


而愛情不需要,愛情是真真切切可以用手去觸摸、

用心去體會的。


愛情是你明知他穿得像個土老帽,還願意和他出去示眾;


是你鄙視商人而他偏偏是個可愛的小商賈;


是你素有潔癖卻甘願為他洗油膩膩的飯盒、髒兮兮的球鞋。


“你不是最好的,但我只愛你!


”讀起這句話感覺就像一對滄桑過盡的老人,

手牽著手漫步在煦暖的陽光下,滿臉幸福地回憶著往事。

往事已遠,而追憶長留……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當中,經常發生雞同鴨講的狀況:孩子覺得父母難以溝通;老師驚詫學生缺乏家教;老人家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當我們用著非常家常的語彙和人溝通時,有時竟會產生詞不達意的無力感,所以,有很多人因而養成讓人十分厭惡的口頭禪,在每句話之後,外加:「你懂我的意思嗎?」

前陣子,讀蔣勳《孤獨六講》,對其中的一段話,深表贊同。他說:「當我們用超出對話的角度去觀察語言,語言就會變成最驚人的人類行為學,遠比任何動物複雜,這裡還牽涉到很多人際關係。」

蔣勳想要表達的和我閱讀後的體會,也許根本南轅北轍,但我直覺這話便是我們之所以要強調語文教育的核心重點所在。文字絕不止於白紙黑字上的局限意義,字典可以幫我們查出字意,卻沒辦法讓我們洞悉由文字串成的一句、或一段話的多元及深層底蘊;往往必 須透過 老師的解說、同學的反覆討論及自己的深心體會,才能逐漸識透其豐富的意涵。這些學習過程,可以幫助我們在溝通時能逐漸了然看似簡單語言背後的複雜層次。

有時使用素樸簡淨的語言,表達相似的意思,卻見彼此臉紅脖子粗甚至氣急敗壞!黃春明的〈魚〉裡相互疼惜的祖孫二人為了一條掉落的魚憤而追打、對喊就是其中的典型。它間接說明了語言的歧義與細膩解讀的重要。譬如:同樣一句帶著驚嘆號的「死相!」是撒嬌,也可能是嗔怒,如果沒有注意發聲者的肢體語言,可能就會因錯解而要被控騷擾或被嫌不解風情。

舉個較有趣的例子:孫子問遠道而來的阿嬤:「天氣滿熱,要不要開個冷氣?」阿嬤可能並不以「要」或「不要」應答,而是說:「無要緊。」那麼,面對「無要緊。」的回答,孫子到底該不該開冷氣?我曾以此請教年輕一代的學生,大部分都說:「不要開啦!如果怕熱,她就會直接說啦。」這樣的答案顯然奠基在年輕世代直言無諱的習性上,但老一輩人的語言延展性可能出乎年輕人意料之外的枝蔓。「無要緊」三個字裡也許潛藏「沒關係!天氣雖熱,我還能忍耐。」的深層心意。如果不忍讓阿嬤忍耐炎熱,就應該開個冷氣,讓阿嬤舒適些。這是因為了解阿嬤節省成性,捨不得讓兒女開冷氣、浪費電。

但是,這樣的詮釋就全然無誤嗎?有無另一種可能阿嬤怕吹冷氣,但是揣摩孫子怕熱、想開冷氣的心情,不好意思殺風景,因為體貼,她情願忍耐的是畏寒的痛苦。這兩種答案到底何者才是正確,便考驗著孫子對阿嬤身體、個性或思考的理解程度,是一個測試默契的命題,也是考察孝心的尺規。對一句話的解讀可以看出你與阿嬤有多親?你真的認識你的阿嬤嗎?

所以,語言的延展性極強,解讀空間大、極多元,與它連結的變數無法勝數!因此,所謂的「準確度」跟觀察、關心、體貼關係甚密,有時反倒和一般所說的「知識」關聯較少。閱讀與寫作的練習有一大部分就是讓學生學會掌握這些「眉角」,看出或聽出所謂的「弦外之音」,它教我們認識牽涉到各項人際關係的「最驚人的人類行為學」。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系教授)

資料來源: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4/5342405.shtml  

gecko

含混不清的語意的確需要一些想像力才會懂

也許大家都習慣用「還好」「隨便」來表達意見

但什麼事都要用猜的  真的累人

練習「說清楚 講明白」才不會有誤會……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濟 公 活 佛 聖 訓》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麼

兄弟姐妹皆同氣—爭什麼

死後一文帶不去—慳什麼

得便宜處失便宜—貪什麼

榮華富貴眼前花—傲什麼

世事如同棋一局—算什麼

 

一旦無常萬事休—忙什麼

虛言折盡平身福—謊什麼

治家勤儉勝求人—奢什麼

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麼

一身都是修來的—求什麼

不禮爹娘禮世尊—敬什麼

兒孫自有兒孫福—憂什麼

 

人世難逢開口笑—苦什麼

舉頭三尺有神明—欺什麼

冤冤相報幾時休—結什麼

聰明反被聰明誤—巧什麼

是非到底見分明—辯什麼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與人之間相處,去除華麗的包裝、甜蜜的詞藻之後,能夠和血肉相搏的,只有「心靈」的能量。不論是朋友、師生、情人或夫妻之間,最幸福的事是兩個心靈能量旗鼓相當的人,撞擊出等量齊觀的人生視野。

交朋友,講的是「氣味相投」;論婚姻,重的是「門當戶對」。這些老掉牙的觀念,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在談。在為漫漫人生作規劃時,最幸福的事是甘心樂意挪出一個位置,讓對方可以無憂無懼地進駐到你的生命。

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到和自己個性、習性都相同的伴侶,實在並不容易。年輕時的我們,不管選擇什麼都不帶有任何的承諾與責任。很多事因為沒嘗試過,所以不知道好不好;於是不斷的選擇、放棄,然後再重新選擇。

有沒有想過,到底真正最幸福的事是什麼?不再年輕的我們,當真都可以「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嗎?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心靈能量的發電廠。依照個人心靈體質不同,擁有等級不同的能量。最幸福的事是必須找到在心靈上旗鼓相當的人,共同相處,才可以發展出加乘的能量,否則相互抵銷能量,將會毀滅彼此。

所以愛一個人不再只是憑感覺而已,還包括願意接納對方所有的好與不好。最幸福的事是在於我們能和某個人有一種永不變的親密關係。這是一種約定,經得起環境的變遷,也經得起人心的起伏。

唯有這種心靈契合的相處方式才是最幸福的事,彼此才能在日常生活的對待中,言之有物、食之有味,雙雙得意盡歡。愛情因為知道不能改變,所以在一開始時就要慎重選擇,選定之後,再不可輕言放棄。

談戀愛和找工作不同,工作可以轉換,身體適應就好;愛情若要轉換,心神耗盡,難以復原,徒增生活困擾。願上天賜福予你們每一個人,都能早日尋覓到這個永恆的伴侶。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普遍常見的睡眠信念

一定要睡滿8 小時才算睡飽",

一旦偶爾沒睡足8 小時,

便認為睡不好、睡眠不足、精神不濟,

身體其實只要睡得夠深,

即使睡眠時間不長,

也幾乎不影響白天的精神或身體狀況。
 
半夜醒來是許多人常見的狀況,

但有些人會伴隨著一種不安,

認為「我再也睡不著了!」

將偶然的經驗當做必然之惡因,

就會產生焦慮,

因而導致不利入睡的緊繃情緒。
 
另一種長期依賴安眠藥入睡的個案,

已治療到可以睡得深、睡得熟、

甚至入睡速度加快的佳境,

即使我已將他們原先習慣較高劑量的藥物

減量到1/4 顆的低劑量,

會有「沒有安眠藥,我一定會睡不著」的想法的人,

就會在完全戒除的階段遇上瓶頸,

認為沒"吞藥",顯得沒安全感,

焦慮的心情讓他們對只有安慰劑效應的藥物,

竟也投與不理性的期待。
 
以上三種最常發生在失眠需要處理大腦潛意識問題的個案,

這些透過理性說服效果並不佳,

深入大腦溝通轉換情境之後,

很快就不干擾大腦,

也就容易放鬆地睡覺了。

 

資料來源:陽光心靈診所 王紫光 醫師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雖然會致病,但善用情緒間的關係也能治病。中西醫師廖桂聲表示,人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致病所牽涉的疾病範圍廣泛,除疾病本身證候不同,所以必須做不同的辨證論治外,治療上,藥物其實只佔三成,大部份為心靈治療,包括情緒護理等佔了七成,因此,善用各種情緒相勝的原則即可治病。

廖醫師指出,傳統中醫對七情致病的治療常需配合使用重鎮安神、疏肝解鬱、活血化瘀、清熱瀉火、袪痰開竅及補益等處方,治療是以人的五臟為中心,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因為情緒致病的機轉為人體內臟氣血,尤其是五臟氣機的失調。

古籍《黃帝內經‧素問》就提出「喜傷心,恐勝喜」、「怒傷肝,悲勝怒」、「憂傷肺,喜勝憂」、「思傷脾,怒勝思」、「恐傷腎,思傷恐」等說法,為一種「情緒治病」的法門,用有意識的情志活動,去控制、調節、消除某種對人體不良情緒的影響,進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因為情志既可以致病,同時也可以治病。

廖桂聲醫師舉例指出,喜傷心是指太過高興會傷心,但恐勝喜,所以只要讓對方稍微嚇一跳就可改變傷心的情形;怒傷肝是指過度憤怒容易傷肝,但悲勝怒,所以只要讓對方看到別人傷心後就不會再生氣。憂傷肺是指憂心過度會損傷到肺,但喜勝憂,只要快樂就會忘了憂愁。

思傷脾是指思慮太多易傷脾,但怒勝思,只要適當地激怒對方,就可以停止思慮;恐傷腎是指心理太過驚恐,進而導致腎受損,但思勝恐,讓對方一直思考某些事情,就不會再恐慌。

 

台灣新生報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少年之家長親職團體        

              擔憂孩子的您,疲憊的心可以暫時在此休息,

             透過團體,提升陪伴的能量,尋找新的出口!

 

  與憂鬱症青少年之家庭所接觸的經驗中發現,家中一旦有孩子罹患了憂鬱症或其他情緒的疾病,往往也使得家人陷於困惑、焦慮、失落、無助與無望的心理壓力。

    憂鬱症的感染性並非藉著細菌散播,而是透過與憂鬱症有關的溝通模式所造成。而家庭的支持與家人的態度,亦影響了少年的憂鬱狀況的復原與改善。

    本會希望透過討論、經驗分享、角色扮演的方式,協助了解家庭系統的運作與壓力因應模式如何影響憂鬱症家人的復原,並增強家庭在陪伴憂鬱青少年的互動技巧。

     

  活動目的

 1.增進憂鬱情緒少年之家長,探索家庭互動模式之自我經驗

 2.增強家庭在陪伴憂鬱青少年的互動技巧

   活動時間:9919()10()16()17(),上午9:30至下午17:00

   團體地點:台北市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台北市羅斯福路一段2810樓,

             捷運中正紀念堂站,2號出口)

   對象及條件

 1.憂鬱症少年之家長或生活照顧者

 2.憂鬱情緒少年之家長或生活照顧者

 3 情緒困擾少年之家長或生活照顧者

   

活動方式

透過團體討論、分享經驗的歷程,提供成員們相互支持的情境與機制,獲

   得認知與行為的覺察與改變及壓力的釋放。

 

費用:免費

   報名日期:即日起至9916 日截止

   主辦單位:財團法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

 

   報名方式

   1.郵寄報名:100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2810

   2.傳真報名:3393-8937 ,請於上午九點半至下午六點半來電確認 

   3.電話報名:3393-2225分機13林君畊社工助理

 

資料來源:敦安社會福利基金會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個人一生中,至少會有一次呈現憂鬱症的狀態,但當身邊親友出現憂鬱症狀態時,適時陪伴是相當重要的。中華民國臨床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秘書長盧美凡表示,可透過五術〈學、分、生、安、心〉來陪伴憂鬱症的朋友,也可藉由調整飲食找回好心情,例如是香蕉、巧克力等食物,都是容易幫助大家擁有好心情的食物。

一塊「學」習及收集衛教資訊,陪伴他一塊學習及收集相關的心理衛生教育資訊,就是陪伴他的第一步,讓憂友藉由陪伴的過程中也看到自己是有自助學習的力量的。

一塊「分」享感覺真實互動,陪伴他一塊分享自己的感覺及真實互動,但原則是不要過於強勢的要求憂友馬上好起來,陪伴也尊重他的療鬱速度。

一塊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建議在陪伴的過程中,除了關心憂友外,也要和他一起維持正常生活作息,及保持和外界的互動連結。

」即為不讓自殺話題變成地雷,盧美凡表示,在陪伴中當傾聽到對方有自殺的想法時,嘗試邀請對方談談內心感受,讓憂友在同理中的孤立感減緩,也降低當下的自殺危機。

一塊加入會「」支持團體,陪伴他一塊加入會心支持團體,例如醫院所舉辦的「家屬衛教團」或民間團體舉辦的團體等支持團體。

資料來源:台灣新生報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如不動,安住當下。」溫暖,清澈,能量飽滿而氣度從容,歷經名演員、作家、譯者,現為心靈工坊董事兼顧問的胡因夢,翩然蒞臨兩廳院文化沙龍講座。在陽光斜灑的明敞大廳中,講演「現代人身心靈沈潛與昇華」,從外在追求到內在探索,從匱乏不安到圓滿俱足,胡因夢結合智慧與實修直入核心:「物質世界的自我實現無法沒完沒了、不斷消耗,真正的圓滿感是源自於身心靈的整體健康狀態。」

瞭解身心靈,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在慾望的驅動下,人類容易向外追求,完成目標,跟隨著一波波的潮流,卻無法安住當下。胡因夢提出一個比較:人類的腦神經系統傾向思考、規劃、擔憂,自保機制追尋著安全感,不斷投射未來,瞻前顧後為著確立小我和自我,種種驅力令人無法安於活在當下;先哲們則是透過省思、默觀、冥想,洞察存在真相,開悟宇宙實相,亦即看透了金錢執著、愛情嚮往、社會認同,放下對生存的無止盡需求,不再活在表淺層次,而是進入超個人次元,開發自身潛能與高層意識。「小我帶來的意義和滿足感是一時的……關鍵在於『存在的品質』是否改變。」胡因夢說:「瞭解身心靈,才能做自己的主人。」而這個過程,與其說是「提昇」,更精準來說是「發現」——佛性、空性、自性、本體的圓滿性都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底端,從未離開過。

本體是本自俱足,沒有缺憾與匱乏的。當腦袋不再喋喋不休,當心無雜念,心靈出現空檔時,最是接近實相與本體。「安靜時,內部能量振動體大幅提昇;忙碌時,內部能量卻無法振動。」胡因夢引印度開悟大師克里希那穆提所言:「消極之中有最大的積極,積極之中有最大的消極。」後者不停止追索攫取與消耗,自保機制下的內在狀態卻是封閉而退縮的;前者在不造作的安住之中,生命反而得以更新、再生、重生。對世俗外界的追求,滿足了主體意志和自我中心,我們的學習則來自於拓寬自我,平衡地覺察自我的真實面和外界的真相是什麼。

欲改變世界危機,第一步是改變自己

幻滅或疑惑之中,潛藏著珍貴的價值。當幻滅之際,亦面臨自己的內在深淵,縱身一跳,於深淵中安住,那是接近開悟與解脫的境地。「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胡因夢解釋,疑惑、叛逆、探究,方能超越集體意識形態的約束,到達超脫之境。例如一九六年代的心靈覺醒與嬉皮運動、現在的全球性身心靈運動、慢活主張等等。「欲改變世界危機,第一步是改變自己。」她說。而覺察自己,覺察起心動念,對於真相覺醒,覺知(awareness)本身將帶來真正的轉化。這可以透過傳統宗教方法如打坐、瑜珈而鍛鍊覺知力,也可透過現代途徑如結合身心靈知識智慧和現實生活的相互觀照而獲得啟迪。煩惱來自於自他界分、二元對立,然消弭二元對立的「不二」境界才是圓滿之境,不論斷,不批判,而是接納自己、覺察自己、認識自己、轉化自己,抱持好奇心永無止境地探索自己和真相,將安住於每個當下。

靈性與身體息息相關。情緒、念頭、能量都是訊息,這些訊息落到身體的經絡系統,再傳導至五臟六腑,形成身心靈整體狀態。因此哀傷肺、喜傷心、憂傷脾、怒傷肝,身心靈三個層次互為鍊鎖關係,相互影響牽引連帶。頭腦的驅力總是脫離當下,脫離空寂,空寂之境充滿自由、清明、解脫、了了分明、海闊天空,但若念頭和慾望升起,立即去填滿空虛——例如回到家感到無聊,馬上開電視、上網、講電話等等——這些填補方式,都阻礙了真正解脫境界的發生。「隨觀隨化,隨時安住。」胡因夢說:「如果能一直安住於當下,就可等待爆發性的突破,接上宇宙能量,影響眾生和各個次元。」

天災人禍無法影響慧命與覺性

人與念頭、慾望、意識形態的緊緊認同,往往使人喪失自由解脫,若能看透這些,不認同,不攀緣——心靈不與人事物緊緊掛勾,不藉助與不依賴外在人事物,方能體嚐自由自在之味。從這個角度來講,「失去」是一件好事情,在災難中,人的頑強慣性模式才會動搖、打破。即使在台灣近年來的低迷環境中,「天災人禍無法影響慧命與覺性。」胡因夢堅定指出。

而如何在佛性與覺性方面下功夫?持續地觀看自己、覺察自己、經驗自己,將念頭及小我活動放空,只是純粹地存在,彼時覺知將變得細緻敏銳,然而「覺」的本身卻如如不動。人類經常在逃避內在的負面情緒經驗,轉機卻在於「化煩惱為菩提,轉五毒為五智」。全然地經驗情緒,體驗能量,同時徹頭徹尾不執著與無所求,終至絕對自由的存在境界。從光環畢露的演員,到慈悲澄亮的身心靈講師,胡因夢示現了清明的自在:既住在世間,又活在靈性。

【文/周倩漪】

 

資料來源: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97&f_SUB_ID=1853&f_ART_ID=226262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把您的微笑留下

 

 

微笑如三月春風,給死沈的空氣帶來活力;


微笑如六月涼風,給煩躁的大地帶來涼意;


微笑如九月桐葉,給單調的大地披上金妝;


微笑如臘月朝陽,給陰涼的人間帶來溫暖。


微笑真的很重要,微笑我們都需要,微笑,就讓我們把陽光的微笑留下。


無論在學習中,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微笑對於我們來說都極其的重要。


如果在你不開心的時候板著一張臉去對待每一個從你身邊經過的人非但得不到關懷還會引起不必要的紛爭。


所以說無論身處何種困境,不論心裏如何不痛快,都別忘記把微笑帶上。


曾經有人問過我這樣一句話:難道在難過的時候也能自然的面帶微笑嗎?


我說當然能,只要我們善於調節行為,就能間接的調節情感。


好比如說在不開心的時候裝出開心的樣子,就可以使心情恢復過來。


相反的,如果在不開心的時候擺出愁眉不展的樣子只會使心情更加憂慮。


因此,即使我們沒有心思微笑也要努力的使自己笑,在不知不覺中情緒就會變得高昂起來,微笑也就成了自然。


正所謂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對別人微笑,便是對自己微笑。


請別在繃著一張臉,讓我們綻放出那即使是萬年寒冰亦會溶化的微笑吧!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6歲的印度少年阿杰(Ajay)本周稍早死於車禍,但他留下了令人驚奇與懸疑的輪迴事蹟。阿杰生前曾告訴家人,在19841993年間,他以人、蒼蠅、蜜蜂和蛇的形態,在同一個家庭轉世了5次。

印度媒體報導,在首都新德里東南方約150公里的Uttar Pradesh省的Kasganj地區,少年阿杰的祖母蘭姆貝蒂(Rambeti)說,「原先我們以為他在編故事,但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他仍然堅持這個說法,並說他在這個家第一次出生是在1984年,那時他是我的兒子,他死時只有6歲。」

的確,蘭姆貝蒂有個兒子只活到6歲。當年一位鄰居婦人沒有子女,十分嫉妒蘭姆貝蒂,在一種當地常見的白糖塊甜點(batasha)裡下毒,「他死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當他說這件事時,我們感到震驚。」蘭姆貝蒂說,這件事少有外人知道,阿杰竟能講得十分詳細。

阿杰告訴他的家人,當他再次投胎,他變成蒼蠅,之後是蜜蜂和蛇,「在1991年,有一條蛇在院子裡出現,被我婆婆打死。阿杰說他就是那條蛇。」蘭姆貝蒂說。

阿杰之後投胎成為蘭姆貝蒂女兒的兒子,但當他僅2歲時,他又因為吃甜點batasha噎死;到了1993年,他投胎成為蘭姆貝蒂媳婦的兒子。

阿杰記得他五次轉世的每一個細節,蘭姆貝蒂說,他們帶他去許多寺廟和找巫醫求助,希望瞭解這些「故事」是否是阿杰的幻想,但阿杰的描述又讓人不能完全不信。

蘭姆貝蒂的家人仍對阿杰的死感到哀痛,不過,他們也好奇他會以什麼形體再轉世回到家裡,「在他之前的每一世,都沒有過完完整的生命,我們為他祈禱得救。我們正諮詢祭司,要為他舉行一次puja(印度教的禮拜),讓他的靈魂得到平安。」老祖母說。

 

 
 
 
   資料來源 NOWnews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法新社芝加哥24日電) 最新研究顯示,利用一具蝗蟲尺寸的梯子與一架慢速攝影機,就能發現昆蟲並不是靠摸索找到立足點,它們是用看的。

「視覺引導控制肢體」是一項複雜的任務,研究人員原本認為只有小小容量的昆蟲腦部無法負擔如此繁複的工作。

報告作者、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尼溫(Jeremy Niven)表示:「我們先前認為,只有腦部容量相對大、能精密控制動作的動物,像是人類、猴子或是章魚才能做出這些動作,但這則實例再一次證明昆蟲也有能力做到。」

「腦容量大的哺乳動物在視覺系統裡有許多神經細胞,比蝗蟲所有神經系統裡的細胞還要多,但結果顯示,腦容量小的生物也有進行複雜工作的能力。」

多數昆蟲花費很多時間在爬行上─像是蟋蟀、蟑螂和螞蟻,它們有相對較小的眼睛,利用長長的觸鬚「感覺」週遭環境。

多數的大眼昆蟲則花很多時間飛行,於是學者們針對它們飛行時的視覺運用進行研究。

但尼溫質疑,究竟蝗蟲─這種擁有短觸鬚、大眼,半數時間在地上、半數時間在空中的昆蟲,在找尋落腳處時是否有運用視覺。

他的團隊製作了一具超小梯子,拍攝蝗蟲攀爬時的影像,計算昆蟲滑落的次數,和它們在其他情境滑落的影像比較。

尼溫聲明:「藉由比較不同實驗的結果,我們發現蝗蟲用視覺尋找落腳處。當蝗蟲看不到其中一隻前腳時,它們就會停止用那隻腳攀爬下一級階梯,改用看得到的腳。」

這則研究發布於美國「當代生物」(Current Biology)期刊。(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資料來源  法新社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她什麼都記不得了,我只希望她在這裡過得快樂。」失智症患者「葉奶奶」的丈夫「黃爺爺」談起家屬的甘苦,他說,妻子住進失智症日間病房後,生活變得充實、笑容也多了。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今天宣布,台北市第1個失智症中心「仁鶴軒」建制完成,並提供失智症患者日間照護,讓家屬白天可委託醫院照顧失智症長輩、出門工作,晚間接長輩回家、享天倫之樂。

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任甄瑞興指出,研究顯示,年齡增加是導致失智症的重要危險因子。65歲以上失智症老人平均罹患比例約5%,超過65歲、每增加5歲,失智症發生率就會增加1倍。此外,台灣失智症人口超過16萬,平均每7秒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

甄瑞興說,中心從民國94年開始建制軟硬體設施,並開始運作,陸續為失智症患者設計專屬的活動空間,包含隱藏式護理站、美食烹飪天地與吧檯。此外,因研究顯示每日曬太陽有助減緩失智症問題行為,還設置空中花園。

甄瑞興強調,失智症中心結合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心理師、營養師、社工師與研究人員,提供多項專業服務,如個人化餐點設計、家屬衛教團體、認知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與懷舊治療等。

參加音樂治療班的學員現場以「手鐘」表演耶誕組曲。高齡73歲參與演出的「葉奶奶」下台後頻頻詢問丈夫「我剛剛在做什麼」,也表示演出內容「都忘記了」。不過,她開心地說,「我喜歡上課」、「心情年輕好多」。

黃爺爺說,妻子擔任國小教師逾30年,年輕時記憶力特別好,3年前發現妻子罹患失智症,變得容易疑神疑鬼、記憶力逐日退化。自從接受失智症中心輔導後,雖然記憶力無法恢復,但變得比較開朗、應對能力也較強。

資料來源:中央社

 

 

聯醫仁愛院區「失智症日間病房-仁鶴軒」98年12月23日隆重開幕

服務對象:輕中度失智症、具自我活動能力者。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五(8:00-17:00)
服務項目:健康醫療照護、專業課程帶領、社交團康活動。
收費標準:
月托收費:20000/每人/每月
日托收費:1000/每人/每日  *包含收託費、課程費用、餐點 費用。

 

 

資料來源:聯醫仁愛院區「失智症日間病房-仁鶴軒」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時候常聽到老人家說,囡仔啊!要乖乖睡覺,「一暝大一吋!」長大後,自己當了醫生才知道,原來這句話還真有道理,它不僅僅只是一句兒歌而已。的確,人在睡眠時,有許多的內分泌荷爾蒙在做一種調節活動,生長激素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睡眠」對小孩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影響小孩的生長發育,對就學的兒童來說,更會因為睡眠障礙而影響白天的學習能力、人際關係,在長庚睡眠中心有不少嚴重的個案甚至影響學業而休學在家。小孩應該睡多久? 在嬰兒的時候,除了吃就是睡,新生兒甚至睡眠可長達十六個小時以上,隨著年齡的增加,睡眠時間逐漸減少,大多集中在夜間睡眠,大約到了青春期,睡眠的結構就固定了,差不多與成人類似。至於兒童出現睡眠障礙的情形,在早年,許多父母只是把它當成一個問題,而不把他當成一個疾病,寧可相信是沖犯、受驚,而使用民俗療法,不過這種觀念也隨著時代的進步,逐漸地在轉變。其實,兒童的睡眠問題,隨著孩子的年齡與發展不同,也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如幼兒常見的有夢魘、夜驚,到了學齡兒童,常出現夢遊、夜尿、磨牙等問題,青少年求診則常以失眠、晝夜週期節律障礙(如夜貓子)、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猝睡症等原因。小孩的睡眠問題由於兒童睡眠障礙種類很多,處理方式也不一樣;故將常見的睡眠問題,說明如下:

 ☆ 夜驚這是在一歲半到五歲小孩常見到的問題,媽媽常會帶小孩到門診來,告訴醫師,小孩常在半夜醒來哭鬧、尖叫,父母怎麼哄勸都不理會,約十分鐘之後可再度入睡,第二天完全記不起昨晚發生的事,最可憐的是父母,每晚都被吵醒,又必須承受失眠與極大的精神壓力,所以在門診時,往往不是治療兒童,而是治療父母為主。其實夜驚是發生在熟睡期的一種睡眠障礙,一般在入睡後一到二小時才發生,這種情形是不需要治療的。在此建議家有小孩的父母,盡量讓小朋友養成午休的習慣,或是注意晚上不要玩得太興奮或太瘋,夜驚頻率即可慢慢減少,但如果在兒童後期或青少年出現,則必須安排腦波檢查,以排除是否有癲癇的可能性。

☆ 夢遊這是學齡前後的孩子常會出現的睡眠問題。夢遊跟夜驚一樣,也是發生在深睡期,有些小朋友出現下床活動、開冰箱、吃東西,甚至打開門走出去,筆者的門診就出現一位小朋友,打開窗戶膜拜,由於「夢遊」也是發生在熟睡期,要叫醒病人極不容易,且其思考、判斷力缺乏,故父母要注意其安全,雖然這類小朋友在長大後即會自動改善,但在此建議父母,如出現頻率較高,還是到醫院檢查,以排除癲癇、腦部疾病,或感染等可能性。

☆ 夢魘前一陣子電視劇流行恐怖片,許多小朋友被帶到兒童心智科求診,媽媽告訴醫師,小孩深夜常在做惡夢之後,即因恐懼而驚醒大哭,父母們又氣又心疼,其實「夢魘」與先前所介紹的「夜驚」不一樣,「夢魘」一般是發生在作夢期,故通常在後半夜才會出現,且小朋友會清楚記得做惡夢的內容。實際上「夢魘」的發生與小朋友日間的焦慮、壓力較有關係,故在治療上,筆者建議父母盡量降低孩子的壓力,如在惡夢中哭鬧,父母可叫醒小孩,多多哄哄他。

☆ 夜尿 有一位母親因為她唸國小二年級的女兒,每天晚上都尿床,讓她煩惱不已,其實每個人在孩童時,都有過尿床經驗,到底尿床為什麼會被帶來求診呢?在理論上,一般兒童到了五歲左右,其膀胱控制功能應該較成熟了,尿床情形應較少出現,倘若學齡兒童每週仍有兩次以上尿床的情形,建議您,最好還是到醫院評估,因為尿床不只是一般心理因素(如緊張、焦慮、害怕、壓力等),還要考慮生理因素如尿道感染、尿路畸形、或神經系統的問題,在治療上使用藥物合併行為治療,效果相當不錯。

☆ 失眠 兒童出現失眠問題,往往是某些疾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比如身體疾病(氣喘),或某些藥物引起失眠,另外精神科方面的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睡不著」往往是小孩最常見的主訴。,所以在兒童失眠的治療上,主要是針對造成睡眠困難的原因為導向,而非以失眠本身為考慮,故失眠藥的使用,並不是正確的方法。 

☆ 猝睡症、睡眠呼吸暫停症候群本院在睡眠中心成立後,這一類疾病的兒童青少年,陸續被診斷出來。一般「猝睡症」最常見的四種不同症狀為:1、白天過度愛睏且超三個月。 2、 猝倒,即突然失去四肢的肌肉張力。 3、 剛入睡時出現幻覺。 4、 睡眠癱瘓,即在睡眠中感到無法動彈,這類疾病因其影響兒童較大,我們建議家長應儘早就醫診斷治療。

轉載作者:gecko 轉載自uho優活健康網 (http://www.uho.com.tw)
文章網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4117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遵守  http://www.uho.com.tw/cc.asp 之規定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元氣周報/陳豐偉】

有一位60幾歲的初診病人因為失眠快一年來看診,一直說不出任何可能導致失眠的原因。我發現疑似老人失智症的前驅症狀,找他兒子單獨進來,告訴他如果症狀沒改善,就帶到大醫院檢查。兒子專心聽,但沒有太大反應,只說:「這是必然會發生的喔?」這時我才想到,許多人對父母或自己年老後的變化並沒有太多瞭解,只是隱約知道有「失智症」這回事。

新任衛生署長力推的長照體系,是台灣社會迫切需要的社會福利制度,但民間並沒有廣大的呼聲,反而是政府與學者由上而下推動。一來服務對象缺乏政策遊說、串連造勢的能力,二來台灣社會還有把父母送進養老院就是不孝的觀念。

不過,缺乏專業技能的媳婦長年照顧脾氣不穩定的老邁公婆,是常見的憂鬱症原因。隱藏的子女「虐老」黑數恐怕也不少。而媒體上慘不忍睹、虐待老人也虐待外勞的劣質養老院報導,也提醒我們不能再視而不見。

若要讓台灣社會快速進補老人安養的知識,日本漫畫「看護工向前衝」值得先看。經濟停滯、人口老化的日本在推行長照制度時遭遇的問題,未來肯定也會在台灣發生。而台灣也需要開始培養一批有耐心、願意照顧老人的專業「福祉看護師」,同時為年輕人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看護工向前衝」以漫畫的手法描寫一位菜鳥看護師的成長過程,例如看到安養院約束老人,就正義感凜然地抗議違反人權,結果被安排與失智老人獨處一晚後才知道看護的辛苦;例如熱血地鼓勵安養院裡老人發展情欲,結果造成院方管理上的困擾、引發家屬嚴重抗議。>

最近剛出版的第1112集則以兩本書的篇幅,詳細介紹一位企業主管退休後失智症症狀出現、到確定診斷的過程——老人還是保有過去的生命記憶,但對現時的感受已經混淆,許多事情彷彿已經變得完全不同,所以會不安、恐懼、或對子女的不能理解與失態的困窘勃然大怒。要從頭理解這個人,理解失智症這疾病,才能讓他安然度過晚年。

最近的研究顯示,在失智症病發前十年,人們已開始經歷認知、思考功能的退化,但只有很詳細的心理測驗能發現。這是無法挽回的臨終疾病,病發後平均存活八年。不過,多數老人確認自己得到失智症後,並不會激發嚴重的憂鬱、焦慮症狀,反而會有坦然迎接生命結束的豁達。只要我們活得夠久,這是難以避免的命運。但要如何活得久又有品質?關心台灣未來的長照制度,就是為自己打算。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遠離無形的傷害 (緩慢生活‧看世界) 00058





 

無形的傷害,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容易發覺。

 

一位陳姓物理學家,探索人類的生活環境,一心想要窺知,哪些是如影隨形的無形傷害?結果發現,「都市的微波爐化」、「精神的擠壓化」、「苦惱的內化」、「時間的緊迫化」、「體質的高頻化」、「農藥在食物中殘留的毒化」、「經濟榮耀渴望下的競爭焦慮化」、「因忙碌或個人利益而產生的疏離化」等現象,都已悄悄的趨於嚴重。

 

人變得更容易被細菌或病毒入侵,罹患各種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慢性病。

 

說起來很糟糕,都會的生活文明越進步,人們身心靈所承受的威脅與煎熬就越大。人越接近文明,就越遠離自然。

 

舉個例說:人們使用各種電力所產生的長短電磁波,早已把整座城市變成一個巨大的微波爐,高聳綿密的建築物裡的鋼筋建材所放射出來的輻射波,交織成一張巨網,壟罩著每個穿梭其間、生活其間的人們,人體的細胞因此變得更亢奮、更容易激動、失神、或失控,不只是身體變得不穩定,心裡也跟著不穩定起來。動盪的世界,製造了不穩定的人心。不穩定的人心,製造了內分泌的失調。

 

 

工作是一個魔咒,它不只綁住人的身體,也綁住人的心靈。

 

近日,我得到雅虎精選「給自己一個喘息的機會」的文章裡也提到:「你不在你的工作崗位,地球照樣轉動,太陽照樣從東邊出來」、「人生如浮雲,我們所看見的世界,其實只是一個侷限的世界」、「覺得自己很重要,沒有自己不行,那不過是一個自戀的錯覺而已」、「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狠很的給自己放一個假,出去走走或是大睡一覺」,都是緩慢生活所揭櫫的觀念 …….. 沒錯,你我都需要暫時看開一點,離開一下,紓壓一下。

 

 

陳姓物理學家以「都市的微波爐化」來形容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已是如何的災難化,他強力的建議我們,多多找機會遠離這個充滿建築物、電磁波、空氣污染、交通繁忙、人際複雜、競爭劇烈的舊生活圈,暫時投入大自然的懷抱,讓身心靈都得到暫時的舒展與解放。

 

不要日光燈,你要的是暖陽;不要電梯,你要的是走路;不要電話聯絡,你要的是面對面的交談;不要自來水,你要的是泉水;不要吃大餐的排場,你要的是粗茶淡飯的原味;不要看電視,你要的是真實的鳥語和花香;不要忌妒人家開名車,你要的是騎腳踏車吹自然風 ………

 

當我們的觀念改變了,我們的慾求、我們的煩惱、我們的壓力,我們的憂傷,不愉快,都會跟著改變,我們的傷害也會跟著降低一些。

 

 

人人都是百年過客,我的一位英國教授就相當懂得享受人生,我笑稱他「狡兔三窟」,因為每年,他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英國教書,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印度的別墅做研究,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希臘的陽光下度假,躲避英國的寒冬。

 

他像候鳥一樣的飛來飛去,遊走在自己的三個家,真是聰明的安排。固然,他有這樣的經濟實力和條件是其一,不過,他說:「有想法更重要。」的確沒錯,有的人有錢,不見得有想法,有的人沒錢,卻有很多的想法。時過境遷一段日子,他的這一句話卻讓我到現在都還記憶猶新,我常常拿來問自己,你的想法呢?你有足夠的瀟灑嗎?

 

 

就算我們不能像我那位英國的藝術家教授一樣,一年內遊走在三個國家居所,至少,我們也可以跑三個國家、跑三個鄰近的城市、跑三個旅遊景點,或是跑三個想去的小地方 …….. 去透透氣,去轉換一下心情吧!

 

流水蜿蜒曲折,花香撲鼻怡人,有水的地方就有靈氣,有樹的地方就有芬多精,有天有地的地方就有雅興與寄情。做個工作的「奴隸」,我們何時能重獲自己想要的「自由」?

 

 

看多了臭臉、扭曲的臉、憤怒的臉、無情的臉、面具的臉、可笑的臉,我們的壓力就會悄悄的,如著魔般的「上身」,就算你假裝沒看見,不聽聞,你的心能不被這樣的訊息波所干擾嗎?

想辦法遠離無形的傷害,去度個假吧!你不對自己好,誰會對你好?你不給自己放個假,誰會給你放個假?

 

享受孤獨、享受熱鬧、享受寧靜、享受放逐、享受放空、享受超越現實的人生,我們將發現,原來自己還是真實的存在著,還活得像個有意義的人。

 

 

不久之前,我意外的看見一首打油詩,這首詩是這樣寫的:

 

「得失不驚,笑看遍地花開花落;

 

       遠離壓力,休管他人樓起樓塌。」

 

 

(文、攝影 / 胡順成)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