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gecko心靈閣 (2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即便現今罹患憂鬱症者已非常普遍,但相信仍有半數以上的人並不知道憂鬱症的診斷標準是什麼?也不清楚如何治療憂鬱症,更不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得憂鬱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手冊,憂鬱症有六項主要症狀

 

1. 如果你心情持續低落,超過兩年以上.

2. 食慾經常不振,且可能吃得太多或太少.

3. 有睡眠障礙,可能睡得太多或太少.

4. 原本喜歡從事的活動會因心情不佳而暫停.

5. 由於自信心變得低落,易逃避現實,優柔寡斷.

6. 因悲觀而出現輕生念頭,如症狀嚴重,可能自殺.

 

  欲治療憂鬱症,須先了解自身憂鬱症可能來源,憂鬱症有兩項可能因素,一是因感情挫折,像失戀,離婚,喪親,另一則是從小未受到良好照顧,曾經歷與主要照顧者的分離焦慮,我從事諮商業務時,如發現個案有憂鬱症現象,會進一步了解其童年經驗是否快樂?一位面臨情感一時挫折的個案,是很容易經由幾次心理諮商而治癒憂鬱症狀,但如加上童年時的不快樂,則需較長時間的心理治療,因為父母從小所加諸的灰暗,悲觀,無助等心靈陰影是需要諮商師與個案付出較大的耐性漸漸揮除

 

如果您發現自己罹患憂鬱症,請至少做到以下各項可能有助益的措施.

 

1.   找幾位能瞭解且關心你的人說出內心的委屈,人的心理困擾,多半是壓抑造成,至於旁邊親友在親人尋求協助時,最重要的是有耐心的傾聽,不要急於提供解決意見,也不要奢望能立即好轉,未充分宣洩心中痛楚與憤怒的心靈,是不容易作第二階段的出外運動,上班等較高階的心智活動,因此類似如你要加油啊”,”別想太多了等反效果的語言應盡量避免.

 

2. 在幾回的心理諮商後,如發現個案的心情開始開朗,我會開始與個案討論是否願試著到外面運動,或參加喜好的活動,如真能配合去做,我的經驗是他即將走出憂鬱陰霾,我們的諮商過程也即將劃下句點.

 

3.   如果您從小成長於失功能的家中長大,父母親未能充分照顧,建議您應找到適合,專業的心理師作心理諮商,因為僅找人談心,甚至勉力外出運動,自我激勵等正向自我治療,仍不易助你改善憂鬱症的.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標題:讓你不捨的,往往並不存在
轉載作者:gecko 轉載自 心光網 - http://www.lightweb.com.tw
文章網址:http://www.lightweb.com.tw/articles6/95/789.html


讓你不捨的,往往並不存在
每個人的記憶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學。──英國文學家赫克斯科

有個女孩被男友劈腿背叛。

分手不久,女孩就聽說他喜孜孜地挽著新女友出門。新女友不但臉蛋姣好、身材高挑,據說還是個千金小姐。自己哪裡比得上人家?女孩的心好像被插了一把刀,徹底被撕裂了。

長達數年的「療傷」期間,她簡直生不如死。經過兩人曾經去過的地方、聽到電台傳來一起聽過的情歌,都一次比一次更強烈地掀起她的傷疤……

她也陸續交了幾個男友,但總覺得沒有一個比得上當年那個「他」。女孩絕望地想:曾經滄海難為水,我曾經跟這麼完美的人交往,怎麼可能再接受其他的男孩呢?

一年又一年過去,女孩在職場打滾多年,逐漸褪去了往日的青澀,也早已將那個男孩埋藏在內心深處……只是偶爾想到他,心頭還是一陣隱隱的痛……

就在一個夕陽璀璨的傍晚,女孩下班後走在繁忙的街頭,遇見了他。他也看見了女孩,微笑地向她走來……

他的一切都還是這麼完美!她的心初戀般「怦怦」跳個不停……兩人閒聊了幾句,決定共進晚餐。多像是愛情片裡,數年不見的舊愛在街頭巧遇,愛苗似乎有太多重燃的理由……

但,人生畢竟不是電影。一在餐廳坐下,女孩就發覺不對勁了。男孩沒有徵詢她的意見,擅自決定了一桌的菜;他在餐桌上滔滔不絕地說近年的「豐功偉業」,如同她辦公室裡那些喜歡自吹自擂的中年同事;他的眼睛好像比記憶中來得小,指甲裡藏有汙垢;天啊,吃飽飯,他竟然打了一個大大的嗝……

晚餐結束,他輕挑地問:「想不想來我家?」

「不了。」她毫不考慮的拒絕了。

這天,她突然明白過來:自己心中的那個「他」,早就不存在了。她念茲在茲的早已經不是那個男孩了,而是她心中殘存的幻影。

討論

故事中的女孩與難以忘懷的舊情人相聚,沒有浪漫的結局,只有血淋淋的事實……

是男孩改變了嗎?不,其實改變的不是那個男孩。

因為「愛」讓人眼盲,因為「愛」好像迷幻藥,讓我們以為舉目所見,都是最美好的,即使那個人早已不在身邊,也不例外。

因為我們總會不自覺的美化自己的記憶,認為「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

許多走不出情殤的人,從來不曾發現:我愛的已經不是他了,而是一個幻影。

我有個好朋友,失戀後到廟裡求籤,誰也沒料到這支籤點醒了她。她抽到的籤詩,其中的一句是「李白水中撈月」。水中明月怎麼可能撈得起來呢?不是大汗淋漓白忙一場,就是跌到水裡,活活淹死。那個剎那,她覺悟了什麼是幻影,什麼是真實。

我們的心湖中,倒映著我們「錯失」的一切。那倒影可能是無緣的舊情人,可能是一份得不到的工作,可能是一次錯失的良機……面對這個倒影最好的方法,就是朝它扔一顆石頭!水面起了波瀾,影子也就散了!然後我們抬起頭,大步地向前走。

本文作者/黃桐

摘自<就算失去一切,我也要勇敢活下去:讓你自在堅強,難關也從容的75個寓言小故事>

彙通文流社發行

 

轉載聲明:本文轉載遵守 http://www.lightweb.com.tw/cc.html 之規定。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份公文,他都要一字一字去看;每個電話留言,他都要一句一句去聽;弄丟了計畫書,他寧願耗上幾天也一定要找出來,而不肯臨時重擬一份;看書一定要從第一章開始翻,忘記讀到哪的話還得重頭再來;打份備忘錄,即使只是自己看,也得在字型、表格、框線間修改半天;甚至把紙對摺時,還得掏出尺來量。
他永遠繃著臉,不苟言笑,除非把言辭想到無懈可擊,否則不開口。同事們最怕跟他共事了。他的世界裡處處是「一定」,處處是「不可以」,就是沒有「輕鬆」兩個字。只要有一點點差錯,哪怕不過是表格多一個逗點,他也要整張作廢,然後鐵青著臉,重頭來過。要他授權給別人,就像要他開懷大笑一樣難。他不放心他以外的人所作的任何事。
即使一切自己來,他還是不放心,一份研究報告可以改上幾十次,只要有瑕疵便全部重來,直到時間都過了還定不了稿。他也特別會猶豫,只要選項不只一個,再簡單的問題他都得花上老半天。要是遇到工作有變動,或是老闆臨時交付什麼,他更是徬徨到幾乎要崩潰。
他的效率一直高不起來,時間就在猶豫、檢查、重頭再來之間飛逝。他只是把臉繃得更緊,更拚命工作。
下班後,他緊繃的神經還是沒機會放鬆──車子「一定」得在車位上準確地停妥,上衣「一定」得先脫掉後才能開電視,吃飯前「一定」要先洗澡。就算是放假,他也能拖就盡量拖,不得已時,也一定要找些「有意義」的工作在渡假小屋裡做。就連散步等小事,他也會極嚴肅地研究如何「散步」,包括用「正確」的姿勢走路等等。
僵硬、固執、不知變通、猶豫不決、力求完美卻迷失在無關緊要的細節裡──這就是強迫性人格疾患患者生活的寫照。
「強迫性人格疾患」並不是「強迫症」,而是「人格疾患」的一種。所謂人格疾患,指的就是患者的性格太過僵化,無法變通,在社會中適應不良,造成自己或他人的痛苦。人格疾患有很多種,相較於冷血無情的「反社會」人格疾患、矯飾做作的「戲劇性」人格疾患、自大狂妄的「自戀性」人格疾患……「強迫性」人格疾患算是最在意「道德」、「秩序」與「自制」的了。但也因為強調過了頭,造成患者個性頑固、不知變通、猶豫不決。
強迫性人格疾患的特徵包括:
1.
專注於細節、規則、形式、秩序、組織或進程表,反而見樹不見林,抓不到重點
2.
事事要求完美,甚至因為無法達到自己嚴苛的標準而延誤工作
3.
過度熱衷於工作,無法享受休閒活動或友誼
4.
對道德、倫理或價值觀過度要求,一絲不苟,缺乏彈性
5.
即使已經無實質或情感上的價值,仍不願意拋棄舊物
6.
除非別人完全照自己的意思做,否則不敢把工作放手給他人
7.
對自己與他人極度吝嗇
8.
處事極度僵硬、頑固,不知變通
倘若符合上述條件,卻尚未影響生活、造成痛苦的話,僅能稱之為強迫性人格「傾向」,不算疾患──有趣的是──這樣的人反而能因為穩定、認真、守規矩、擇善固執、值得信任,而在職場、求學上占盡便宜。很多高階主管、學者,甚至精神科醫師本身,都是強迫性人格「傾向」。然而,一旦已經嚴重到「疾患」程度,患者就會為了自己的僵硬行為而焦慮與沮喪。
一個人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一種可能的解釋是:患者內心潛在一種「不被喜愛」的恐懼,因此急於表現以證明自己值得被愛。患者擔心犯錯而被「放棄」,所以抓緊舊有的規則不放,不敢嘗試,也因此得失心太重,面對抉擇時,畏首畏尾,難以下決定。一旦有突發狀況、沒有規則可循時,就會焦慮到無法自己。
至於這樣的性格是怎麼養成的呢?一些關於雙生子的研究發現:遺傳可能有影響;另一些研究則懷疑神經傳導物質也有關係;在精神分析領域,則認為患者使用了反向動作、孤立、與退化的心理防衛機轉──總之,原因至今仍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一般來說,男性被診斷為本症的機率是女性的兩倍。在社區裡,盛行率約為百分之一,精神科門診裡頭,盛行率則高達百分之三到十分之一。
強迫性人格疾患的預後變化頗大。有些罹病的青少年在長大後,這些不適切的行為就消失了;有些則稍有改善;有些繼續保持原有僵硬的生活形態;有些甚至惡化,或併發其他疾病,諸如強迫症、憂鬱症等等。
在治療上,跟其他人格疾患不同的是:強迫性人格疾患的患者通常能夠察覺到自己行為的不適切,也希望能夠改變它,所以,求助的動機較其他疾患患者為強。
可惜本症並無特別有效的治療方法,一般來說,可以選擇或合併使用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個別心理治療、團體治療與認知行為治療等。
藥物治療方面,可以使用抗焦慮劑或抗鬱劑來治療,效果如何,尚無定論。個別心理治療與團體治療可以減低患者的焦慮與沮喪,增強患者行為改變的動機。認知行為治療可以指出患者錯誤的信念,引發行為的改變。
如同先前所述,強迫性人格疾患多多少少都有其優點存在,只是缺點遠遠大過優點而已。倘若能及早進行治療,減低固執、猶豫、過度拘泥細節等不適切行為,發揮穩定、值得信賴、勤奮等優點,甚至可能就此改變患者的一生。

 

圖片來源:國家地理雜誌

資料來源:杏語心靈 陳俊欽醫師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OWnews更新日期:2009/12/15 14:10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犯罪基因也會遺傳?遺傳學專家解釋,龍生龍鳳生鳳,人格特質的確會遺傳,但是否會遺傳性侵基因則沒有根據;心理師分析,家庭教養、外在學習環境都會影響,讓為人子女者犯下跟長輩一樣的錯誤。

高雄市驚傳校園之狼出沒,警方查出一對郭姓父子涉嫌,2人分別有強制猥褻前科;另外,2年前劍潭捷運之狼落網,林姓嫌犯的祖父同樣也曾犯下性侵案。性侵基因會不會遺傳?國外學者早在多年前試圖從犯罪者的身上找出所謂的「缺陷基因」,希望藉此治療,讓犯罪者改善自新,但人體基因組成複雜,加上人體反應行為會被周遭影響,因此犯罪基因到底存不存在,遺傳學專家持保留態度

高醫大遺傳學教授卓夙航說,「不會遺傳父親的犯罪,會遺傳父親某些人格特質,人格特質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就會塑造成犯罪那類的人。」基因會遺傳,但是否會有相同犯罪行為,兩者不能劃上等號,如果在先天基因遺傳下,教養以及後天環境都偏差,犯罪機率則可能比較高。

凱旋醫院心理師林耿樟表示,「(子女)可以去觀摩別人,例如說看到爸爸或是其他的人,做了哪些行為得到好處。」心理醫師分析,透過學習模仿,的確有可能讓犯罪行為有樣學樣,但這樣的案例畢竟是少數。(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洪淑珠、崔文沛)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治療憂鬱症藥物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人格、個性,美國西北大學研究發現,抗憂鬱藥物不止幫助減輕憂鬱症狀,還會改變服藥者個性,有些患者總是緊張兮兮,有神經質個性,或者個性較為內向,服用「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SSRIs)後,神經質個性減弱不少,也有患者在服藥後,個性變得比較外向。

這項研究發表於12月號「一般精神醫學學誌」〈ArchivesofGeneralPsychiatry〉。研究人員解釋,「神經質」、「外向性」和憂鬱症風險息息相關。有神經質傾向的人比較容易出現負面情緒,情緒也較為不穩定。而「外向性」不光是指行為外向,這種個性的人也比較占支配地位,較容易感受正面情緒,兩種特質都和大腦血清素分泌有關。

總共有240位憂鬱症患者參與研究,透過隨機指派,其中120位患者服用抗憂鬱藥物,另外60位患者接受認知療法,另有60位患者服用安慰劑,為期12個月。研究人員在患者接受治療前、中、後都會評估患者的人格和憂鬱症狀變化。

結果顯示,所有患者在經過治療後,憂鬱症狀都有獲得改善,與接受認知療法和服用安慰劑患者相比,患者在服用抗憂鬱劑之後,神經質個性明顯減弱,外向性則大有增加。

台灣新生報 更新日期:2009/12/14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調查發現,女性曾感到憂鬱比例較男性高,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表示,與女性的先天特質有關,常需要找人傾訴。

國內外研究發現,憂鬱症的罹患率,女性是男性的一倍,但從自殺致死率來看,則是男性多於女性。葉主任表示,男女有自殺企圖的意念是不相上下,但是男性只要有自殺的企圖,則會強烈地下決心,說到做到,而採激烈方式;女性則會緩一緩。

教育程度愈高,也愈了解憂鬱與憂鬱症的不同。但是,憂鬱與憂鬱症哪裡不同?葉主任表示,憂鬱是指易隨著情緒起起伏伏,因周圍改變而改變感覺;但是憂鬱症則是一種疾病,會不自主地負向思考,不會去想好的,會出現自殺企圖(研究發現,100位憂鬱症患者有15位因自殺身亡)或無價值感的想法存在,甚至會出現睡眠障礙(睡多或睡少)、飲食不正常(突然爆瘦或爆肥)等情形。

此外,憂鬱症常與自殺也有著密切的相關,其中50%以上的憂鬱患者曾出現自殺念頭,曾經有過自殺企圖者中將近70%罹患憂鬱症,其憂鬱症病患比一般民眾有更高的自殺傾向,比例約是一般民眾的20倍。

另,根據衛生署公布2008年國人十大死因中,「自殺」名列全國第9名。根據衛生署民意調查報告指出,有心理困擾的民眾僅有8%求助於專業人員。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自由時報/張立人】

喜歡自虐、施暴,恐是腦部出問題

/張立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近日,國內發生駭人聽聞的情殺與虐殺事件,連同之前日本秋葉原、芬蘭職業學校、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等屠殺事件,讓人不寒而慄。到底這些兇手的心態是什麼?如何避免產生下一個受害者?

其實,人都有攻擊的幻想,但多數時候,大腦能夠抑制或調節衝動,不至於造成太嚴重的傷害。但在一些有「腦部脆弱性」(brain vulnerability)的人身上,既比常人對壓力事件更敏感、對攻擊衝動又無法抑制(disinhibition),就可能造成嚴重的暴力,像是有反社會人格傾向者,或者其他精神疾病狀態,如:藥酒癮、憂鬱症、躁鬱症、精神分裂症、老人失智症、腦傷症候群、邊緣性人格疾患、衝動控制疾患等。

表面事件,像是感情糾紛、人際衝突、財務問題,人人都會遇到,但不會以暴力解決;「腦部脆弱性」,常是暴力更根本的因素。目前,科學上的證據包括:基因的遺傳、出生過程有腦傷、前額葉灰質減少、藥物或毒品的作用、較高的睪固酮濃度、過低的血清素活性、過低的單胺氧化脢活性、過低的自律神經活性等。

心理創傷也會造成「腦部脆弱性」。從小被忽略或受虐,可能讓受害者成為加害者。當受害者為了逃避受傷的脆弱感、恐懼感與自卑感,會麻木自己的情緒,對別人受苦也沒感覺。若掌管超我(道德感)與同理心的神經迴路沒正常發展,再經同儕或媒體的催化,就學會用暴力發洩負面情緒、讓自己感覺強壯。

治療上,抗憂鬱劑、抗焦慮劑、抗精神病劑或情緒穩定劑,能有效改善衝動,加強腦部調節功能;心理治療,則分析憤怒的來源,培養同理心,鼓勵用口語或其他方式表達憤怒,而非一味壓抑憤怒、進而實踐憤怒。另外,轉移注意力、運用幽默感、行為治療、社交技巧訓練、強化支持網路、提供專業資源、甚至改善媒體報導方式等,都很重要。

猶記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學院事件中,兇手對受害者說:

「『你』有千億個機會及方法避開今天的悲劇,但是『你』決定讓我濺血!」

其實,他應該說:

「『我』有千億個機會及方法避開今天的悲劇,但是『我』決定讓我濺血!」

在暴力之外,仍有千億個機會及方法,讓我們一起來正視這個部分!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出生的惟惟即因為吸奶困難而住院觀察,當時醫生認為他可能有某方面的先天問題,由於無法確認病因,故建議轉至大型醫學中心進行診斷。劉媽媽憶及當初四處求醫的過程時,起初醫師們只是朝較嚴重的先天疾病方面追查,但真正的病因仍懸宕未知,直到1歲左右,小兒遺傳科醫師終於檢查出惟惟罹患了一種稱為「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的罕見疾病,這時,劉媽媽頓時才覺得懸在心中的石頭落了地,醫師們針對惟惟未來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及該注意的事項設計了一套醫療計畫,劉媽媽終於不再惶恐,並開始思考未來該如何幫助惟惟一起成長。

  為了讓他能夠健康的長大,劉媽媽相當注意惟惟的飲食控制,但由於家中開設餐飲店,因此惟惟隨時隨地都可拿到食物導致過度飲食,因此在惟惟五歲多時體重曾一度增了十多公斤,劉媽媽這才發現事態嚴重,趕緊「嚴加看管」。除了體重過重的問題之外,惟惟的行為偏差也曾困擾著他們,固執又不肯妥協的行為一度讓惟惟經常走失,經過幾次經驗的累積,劉媽媽發現與其嚴格的飲食限制,不如和他訂出賞罰的條件。另外,在開始使用生長激素後,惟惟的情緒、行為、嗜睡、身高及活動力等情形,較以前改善許多。

  曾有人問劉媽媽家有「威利小子」會不會感到遺憾?想不想再生下一胎?劉媽媽笑著說,其實一開始看到別人開心的抱著新生兒,自己卻面臨諸多未知,心中也是充滿了無助與沈重。不過,從惟惟身上也漸漸地學到了許多以前不會去思考的事情,惟惟那顆單純的赤子之心、貼心熱情的可愛舉動,深得許多鄰居親友的喜愛,有了惟惟,劉媽媽認為已經是萬事足了。 


罕見遺傳疾病(二十六) 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
  「普瑞德威利氏症候群」(俗稱「小胖威利」)是一種因第15對染色體長臂(位置15q11-q13)出現缺陷所導致的疾病,其致病成因可分為:

1.
病患源自於父親的第十五號染色體具有小片段缺失(Micro-deletion
2.
病患的第十五對染色體皆源自於母親(單親源二倍體:Uniparental Disomy
3.
病患源自父親的第十五號染色體上之基因銘記作用控制中心(Imprinting Center, IC)發生突變

  由於病患罹病的成因不同,因此該疾病的再發率也有所差異。若病患是屬於上述之第(1)、(2)型時,下一胎再發生機率的小於1%;若是屬於第(3)型的病患,則下一胎再發生的機率則高達50%。因此,該疾病的診斷與遺傳諮詢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目前可藉由染色體螢光原位方法(FISH),或其他分子生物技術等工具來進行準確的診斷。

  新生兒時期的病童,會呈現肌肉張力差、餵食困難、生長緩慢、以及體重不易增加等情況,但到2~4歲時則突然食慾大增且無法控制,對食物有不可抗拒的強迫行為,因此導致體重持續增加及嚴重肥胖,並產生許多身體及心理的併發症狀。其主要症狀如下:

1.
肌肉鬆弛且張力不足
2.
呼吸障礙,或睡眠時呼吸暫停
3.
缺乏色素,膚色或髮色較淡
4.
近視或斜視問題
5.
發展遲緩及輕度智能障礙
6.
脊柱側彎、骨質疏鬆
7.
性腺發育不全,第二性徵不明顯
8.
情緒或行為問題(例如:無法控制的飲食過度、強迫行為、注意力不集中等)

  治療方式主要以飲食控制為主,在嬰兒時期可用鼻胃管餵食來提供足夠營養,而及時進行早期療育及復健工作,對於病患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可以幫助病患訓練肌肉張力,學習坐、爬及走路等基礎動作。而到了幼年時期,必須開始進行熱量攝取的限制與體重控制,並預防因肥胖所造成的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及脊椎側彎等症狀。此外,由於部分病患缺乏生長激素,因此目前已有病患開始使用生長激素治療。部分病患可能出現特殊的行為、學習與情緒問題,應請教心智科的專業人員進行追蹤輔導。

資料來源:罕見疾病基金會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陣子有報章報導宅男宅女在家久蹲要慎防社交恐懼症上身,什麼是社交恐懼症呢?

社交恐懼症是一個常常被忽略,但其實可能比大家想像中還要廣泛的典型身心疾病。其實害羞內向是很多人都有的個性特質,但社交恐懼卻可能嚴重到影響日常正常作息,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這一個身心疾病,希望大家可以耐心讀完文章,一定會讓你對於社交恐懼有更多認識的。

什麼是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又稱為社交焦慮疾患,指一個人在社交場合中感到非常的焦慮,且在日常的社交活動上具有過度的自我意識。社交恐懼患者對於別人的注視及評論,和從事一些令他們尷尬的事時,會有強烈、持續及長期性的害怕,他們在前幾天甚至前幾週就開始擔心那個可怕的狀況。這樣的恐懼可能會嚴重到干擾工作、成績及日常的生活,使他們在難以交朋友和維持友誼。

即便許多社交恐懼患者都理解自己對於與人相處的害怕是過度且不合理的,但他們仍無法克服。縱使他們成功地面對自己的恐懼和人靠近,通常在事前還是非常焦慮,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強烈的感到不舒服,也會在事後的幾個小時內都擔心自己是如何被評斷的。

社交恐懼可能只限於某個情境(如與人說話、飲食,或在眾人面前寫黑板),也可能遍及許多情況(如廣泛性社交恐懼症),病患幾乎與除了家人外的所有人相處都會感到焦慮。

特徵及症狀

社交恐懼的患者經常會有一些生理症狀出現,包含臉紅、盜汗、顫抖、噁心及說話困難,當這些症狀出現時,社交恐懼症的患者會認為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治療

美國大約有一千五百萬的成人有社交恐懼症,男生與女生的比例相當,通常在兒童時期或青少年初期就開始產生,有部分證據指出與遺傳因素有關。社交恐懼症通常會與其他焦慮症、憂鬱症產生共病,患者如果自行服藥來減低焦慮可能會造成藥物濫用。透過適當的治療,社交恐懼症是可以治癒的,目前正在研究進行改善的新研究,來協助社交恐懼症和其他焦慮疾病患者改善生活,充實生活。

 

資料來源松德診所身心科林耿立醫師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皆是碩士畢業,並同樣從事電腦業的李家夫婦,不但能在美國喬治亞州的職場上和白人一較長短,還育有一個智商一四六、目前就讀小學一年級的資優兒子;自幼稚園起,由於城城的成績從不曾低於全校前三名,而被封為黃種人的驕傲。


(了解前庭功能從行為表現開始)

雖然沒有課業跟不上的困擾,城城卻在學習過程當中,非常容易產生放棄、無法堅持到底的心態,只要碰上一丁點兒的挫折,就會責備自己太笨而沒辦法完成;平常得失心也很重,總會要求自己在遊戲競賽時一定要贏,如果不小心輸了,便會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氣、哭鬧許久,甚至會在下次的活動中耍小技倆(如下棋時偷藏棋子),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學校老師對城城的評語是,一般學業的學習能力很優秀,工具及玩具的操作也很靈巧,語言表達清楚流利,但是在學童的社會人際關係上則是稍差,課堂上有顯著的好動分心現象,情緒也比美國孩子來得暴躁、憂鬱。媽媽幾次觀察到,城城經常一大清早起床後,就會講些想自殺或不願去學校的沮喪話語,追究其原因,唯一答案是怕輸給美國同學,丟了中國人的臉;然而依城城每學期的優異表現,父母實在不解他的憂慮所為何來,況且他們也不會要求他一定要多麼地傑出。

(
前庭系統對情緒發展的影響)

各種害怕、生氣、難過、高興及愛恨等等情感的發生,都是神經系統上的機能表現,唯有透過腦幹部把從各處來的感覺訊息處理得當,每個人的情緒才能達到平衡。七歲以前的城城,由於沒有足夠的戶外活動,譬如盪鞦韆、溜滑梯、旋轉木馬等,來讓他的頸背肌肉產生強烈收縮,使得他的前庭平衡系統,失去很多促進感覺運動組合的經驗,因這些歷程是發展成熟情緒和行為很重要的基本架構,所以刺激不足的結果,經常讓縱有高智商的他,仍不由自主地陷入情緒過度敏感,及強烈需求自尊心的危機處境中。不穩定的情緒狀態,不但無法建立愉悅的人際關係及健康的自我形象,更易帶來如說謊、耍詐、不擇手段等嚴重的行為問題。

(
好動分心是前庭失常的最大特徵)

至於城城的好動分心,乃是中樞神經失常症候群或腦功能不良,所導致的生理上抑制困難因而無法專心的現象;好動或抑制上的困難,大致可細分為動作上的好動(即活動量過多)、心緒上好動(即容易激動不安)和容易分心(較無法集中精神、易見異思遷或被外界所引誘)。雖然動個不停,會破壞課堂上的學習規矩,但卻是孩童本身的神經生理,在尋求安定下來或集中精神和注意力的重要措施,因此罰站或抄寫皆無法讓好動分心的學童,在下一課有良好的行為表現,倒可讓他們到操場跑個兩三圈,前庭有了大量活動訊息的輸入,使得神經系統自然產生愉悅感而能專心聽課。此類孩童另有一特點是思潮多、較易觸類旁通,心思敏銳,若讓他獨自在一安靜環境中,不但能減少他激動不安的不舒服感和所產生的挫敗感,更能充分地利用他富於聯想、善於推敲的才能,來進行思考及創作。

(
動動眼的評估法)

孩子是否有前庭失常的現象?可由下列簡易活動中觀察到:
1.
旋轉時,感到會飛出去,有不愉悅的感覺
2.
坐車時,轉彎太快,會暈車想吐
3.
不喜歡被大人抱在懷裡,玩拋上拋下或把頭倒置的遊戲
4.
總設法避免從高處跳到低的地方
5.
不善玩攀登架上的攀爬遊戲
6.
學上下樓梯特別慢,並比別人更抓緊欄杆
7.
對需雙手或雙腳配合完成的動作,總是做不好
8.
有看沒有到,常撞上桌角、杯子或旁人
9.
不善投球給玩伴,亦接不好傳來的球
10.
做不好俯臥地板時,手腳如飛機狀舉高的動作
11.
常常受不了有形或無形的壓力
12.
易受挫折,並對自己產生不良形象

(
親子治療DIY)
1.
坐在旋轉椅上,左右轉動
2.
躺入長形大油桶內或輪胎環中滾動
3.
站、坐、腹臥或仰躺在大鞦韆上,向四方擺盪
4.
坐在吊繩上,自由旋轉
5.
在彈簧床上跳躍並變換姿勢
6.
坐在有手把的橡皮球上跳動
7.
抓住雙手雙腳,上下左右擺動
8.
腹臥在滑板上,從斜坡上俯衝而下
9.
玩兩人彎腰相背的牽引運動
10.
在攀登架上玩追逐遊戲
11.
穿越多人用四肢爬姿做成的山洞
12.
在床上或地面大量的翻滾

這些密集的頸背肌肉強勁收縮運動,皆能使好動分心或情緒不穩定孩童的內耳前庭平衡機構,產生大量的舒服感,而讓腦神經發揮強烈抑制和統合作用,帶動心緒及動作上的安定,如此才有辦法長期專注於學習,並脫離不良的人際關係夢靨,而盡情、愉悅地揮灑與生俱來的聰明才智。

資料來源拉第石心理諮商所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所常見的睡眠障礙、廣泛性焦慮症、憂鬱症、心悸、腸躁症等,都會直接或間接與自律神經的協調與否產生關聯。因此,如何保養自律神經,就成了自我健康管理的重要課題。


保養自律神經一石多鳥
自律神經(Autonomic Nervous System)事實上是由交感神經系(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與副交感神經系(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所構成,兩者共同掌管人體重要器官的亢進與放鬆。交感神經系的作用就像是汽車的油門,會讓各器官功能亢進,副交感神經系的作用就像是剎車,會讓各器官功能放鬆。
想像這兩者是各坐在翹翹板一端的朋友,當兩人和諧地輪流一上一下時,就代表著自律神經系統處於健康協調的狀態。反之,若兩者失調,如交感神經總是強過副交感神經時,人體的器官就容易產生「殺雞用牛刀」的現象,例如靜止休息時竟會產生心悸或冒汗的症狀。若副交感神經總是強過交感神經時,人體的器官就容易產生「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遇到需要提高工作效率時,卻又無法產生充足的活力,總是感覺懶洋洋。

長期的自律神經失調,不但對生理有害,對於心理以及情緒更有負面影響。
因此,經常保健自律神經,可說是一石多鳥的妙策。

 心律呼吸法可促進自律神經協調
幫助自律神經協調的有效方法除了有運動、飲食、生活方式、藥物、心理諮商之外,更可以借助最新的一種放鬆技術-心律呼吸法。這是一種經過國外許多醫學研究證實,可在數分鐘內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現象的技巧,學習起來也相當簡易,一般人只要花10分鐘就可學會,更不必擔心任何副作用的產生。

 <步驟一> 

找到一個有秒針的時鐘或手表。接著在靜止的狀態下,由自己的手腕或頸部感覺脈搏的跳動。默數一分鐘內心跳速率是多少?

 

<步驟二> 
每分鐘心跳速率低於60下者,按著自己的脈搏跳動,數著「12

  3  41234…」,心跳每跳4下,就做一次深深的吸氣,心

  跳再跳4下,就做一次深深的吐氣。

每分鐘心跳速率介於61~80下者,按著自己的脈搏跳動,數著「12

 、3456123456…」,心跳每跳6下,就做一次深深的吸氣,心跳再跳6下,就做一次深深的吐氣。

每分鐘心跳速率高於81下者,按著自己的脈搏跳動,數著「1234567812345678…」,心跳每跳8下,就做一次深深的吸氣,心跳再跳8下,就做一次深深的吐氣。

 

<步驟三>
連續重複<步驟二>3~5分鐘。

 

心理師指導更精準
我除了在診所搭配自律神經檢測儀,更精準地指導許多求診的病人之外,更經常赴企業舉辦壓力管理課程中教導高壓的職場人士運用這套有效的放鬆技巧。

心理師搭配自律神經檢測儀,除了可以更精準地掌握患者的當時的身心狀態之外,更可以進一步搭配不同的音樂、指導呼吸集中的肌肉部位,讓心律呼吸法的效果加乘,幫助患者早日擺脫惱人的自律神經失調困擾。

資料來源 Mr.EQ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一位音樂工作者小江,最近覺得體力充沛、靈感泉湧,作曲的手一直停不下來。就這樣好幾天不睡覺,窩在工作室裡面不斷創作歌曲。同事家人並不覺得小江的行為特別奇怪,反而認為做藝術工作的人,生活本來就非常隨性。但沒過多久,小江就陷入極深的憂鬱,之前答應別人的工作,一樣也沒有完成。此時,家人才發現,小江可能需要醫療上的協助。

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生潘建志指出,所謂的躁鬱症是躁期與鬱期輪流出現。在躁期時,病人不睡覺也不覺得疲累,不但精力充沛,甚至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產生許多脫序行為;但等到鬱期時,就產生憂鬱、不想動、想自殺的症狀。潘建志表示,一般人容易弄混躁鬱症跟焦慮症,因為焦慮症跟躁鬱症的躁期都有不睡覺、拼命工作的症狀。兩者最大的差別是焦慮症的症狀會讓心情很差,但躁鬱症的病人在躁期時,心情卻非常興奮愉快。

因此,躁鬱症病人在躁期發作時,經常刷卡亂買東西、欠下大筆債務,甚至交往非常多異性朋友。有的病人甚至三四天不睡覺,不斷走路,直到鞋子都破掉還不罷休。更嚴重的病人,在狂躁的過程中還合併出現妄想情況,例如認為自己是銀行總裁,跑到銀行裡叫行員把錢拿出來。

第一型躁鬱症因為狂躁加重鬱,容易因為行為脫序被發現;最不容易發現的是輕躁加上重鬱的第二型躁鬱症。潘建志強調,由於第二型躁鬱症的躁症情況並不明顯,家人及朋友會誤以為病患得了憂鬱症。如果病患在就診的時候沒有被發現,醫生很可能會以抗憂鬱藥物治療。但躁鬱症患者吃了抗憂鬱藥物後,卻會造成躁鬱循環速度加快,躁鬱情況也會愈來愈嚴重。因此潘建志提醒家屬必須多加多注意。

潘建志指出,如果躁鬱症不服藥治療,病患中有6成會合併菸酒、毒品等重度上癮的現象,讓躁鬱症症狀更為惡化。這是因為病人在鬱期時,希望藉由濫用物質來恢復躁期的愉快心情。潘建志表示,不管哪一型的躁鬱症患者,只要定期服用情緒穩定劑,就可以如同常人一般生活。潘建志也強調,病患要特別注意,千萬不可以在未經醫師指示的情況下減藥或停藥,以免再度誘發躁鬱症。

 

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09/12/01/327-2539670.htm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有外電報道﹕

日本太子妃雅子患有適應障礙症。

究竟何謂適應障礙﹖

當身體遇到壓力時,

便會產生一系列生理反應,

讓我們可集中力量迎接挑戰,

藉以避過或抵抗敵人。

不過,當精神過分或長期受壓,

便會出現情緒問題,

行為會變得有異,

精神也會崩潰下來。

若處崩潰期,

會出現一些徵兆,

如焦慮、憂愁、慌張、自卑、煩躁及工作效率下降等,

亦有可能失眠、食慾下降、頭痛及體重減輕。

這些徵兆一般只維持數星期或數月,

而且當壓力消失或患者慢慢適應下來後,

便會逐漸消失。

相反,若情況持續,

病情便會深化及轉為情緒病,

如出現焦慮、抑鬱及恐懼症等。

 

文章引自 頭條日報  今日顧問﹕精神科專科醫生李永堅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要讓自己擺脫壓力,除了找出主要的壓力源並予以是當的降低壓力之外,你還有許多增強自己的抗壓力、與挫折耐受力的方法哦!

適度的運動
運動會增加腦內釋放出β腦內啡,這種物質可以說是人體天然的鎮定劑,可以幫助平衡心緒,帶給你好心情,但它會因為壓力而消耗減少,所以不要忘了多運動。

充足的睡眠
疲憊的身心容易產生壓力。一個有充足睡眠的人抗壓性高,並且也較能應付環境的變遷。相信常失眠的人一定很認同這句話。

調和自己的呼吸
調整呼吸有助於安定心神,放鬆身心,現代人常常呼吸很快,工作一段時間後,將兩眼輕輕的閉上,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並以吐氣比吸氣長的腹式呼吸。

運用鬆弛技巧
聆聽美妙的音樂、享受芳香療法來減輕憂慮,平撫焦慮,可讓生活變的愉悅輕鬆。

按摩放鬆身體
按摩可以使緊繃的身體、使身體得到放鬆,對於壓力的釋放很有效果。你甚至可以在醫師的指導下去感受身體的感覺,做生理回饋,讓自己就是一帖良藥。

補充維他命
維他命中的維他命CE、維生素B群,礦物質中的鈣、鎂等有助於對抗壓力。如果你是甜食愛好者或是有吸菸習慣者、咖啡因過量的人更要注意這類維他命的攝取,以平衡身心的壓力。而甜食酸然或很快增加滿足幸福的感覺,但是時間很短,很快就會需要再吃補充,容易暴飲暴食易怒,建議少吃。

保持幽默感
用樂觀的角度看待每一件人、事、物,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

尋求外在的支持
人是群居的動物,他人的支持非常重要,有時更可幫我們度過難關,故有心事時不妨找可信的家人、朋友、同事談談。

自我鼓勵
試著用正面的方式告訴自己,必要時在鏡子前練習。告訴你自己「做的好」或「你將難纏的局面控制的很好」。。慢慢的增加你的自尊心及適應壓力的能力。

縮短沮喪的時間
遇到挫折時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與身段是很重要的,不要期望過高,盡量縮短時間,跟醫師或是家人合作,盡快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自信。

放自己一個假
偶爾放自己一個假,出外散散心讓自己的心情獲得短暫的沉澱,轉移注意力也是消除壓力的好方法。

走出戶外,參與其他的活動
不要被自己憂鬱的情緒困住了,心情不好、壓力大時千萬不要自己悶在角落,以免越想越往牛角尖鑽,一定要走入人群,轉移壓力的焦點,接近大自然,曬曬陽光一定會有幫助。

總結:
適度的壓力是一個人進步很重要的因素,壓力無所不在,離婚是壓力,結婚也是壓力,連中午與同事約出去吃飯都是壓力,當然你跟主管吃飯的壓力或是跟好友一起吃飯的壓力是有區分的。你要學著去管理你的壓力,而不是去逃避它,與壓力共處是你要學會的課題。


Dr. Right 台北松德診所
身心科 林耿立 醫師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姐今年二十五歲,在某公家機關上班,與家人同住,有個交往三年的男友,彼此關係不錯,已經論及婚嫁。
  公務員的生活一向很穩定,沒什麼變化, 王 小姐頗能適應,工作也能勝任。
  有天, 王 小姐與同事約好,下班到東區逛街。兩個小時過去, 王 小姐買了一些化妝品、一件罩衫、一個皮包,其他同事手上也掛著各式戰利品。大家都覺得走的有點累了,決定到一旁的咖啡廳坐坐。
  就在她推開門,準備走進咖啡廳時,突然間,她莫名其妙地焦慮起來。焦慮程度越來越強烈,幾分鐘過後,她已經站不穩,渾身發抖、滿頭大汗、心臟怦怦地跳、噁心、寒顫、幾乎要窒息了。
  朋友都嚇壞了,趕快叫部計程車,送她到醫院。半小時後,她抵達急診室,掛好了號,躺在一旁等醫生。醫生還沒來,說也奇怪,症狀竟然奇蹟式地消失了。
   王 小姐只覺身心俱疲,彷彿經歷一場大風暴,朋友跟醫生都不放心,堅持讓她留在急診觀察。血也抽了、尿也驗了、X光也照了,報告出來,一切正常!
   王 小姐在急診待了一晚才回家。之後,常常想到那天在咖啡廳前發生的事情,不由自主地害怕起來,以後有人約她喝咖啡,她都會極力拒絕。後來,相同的症狀又發生了幾次,送到急診,又是沒事。她很擔心自己生了什麼大病,到處看門診,各種檢查都做了,還是找不出原因。
  到最後,她連單獨出門也害怕,她怕自己突然又經歷相同的事件時,會死在當場,沒人能救她。她整天躲在家裡,工作也辭了,家人開始不耐煩,不能理解她為什麼會這樣──醫生明明說她沒病,幹嘛胡思亂想、把自己弄成如此不堪?
   連王 小姐也不明白自己是怎麼回事,她懷疑自己是不是快瘋了。最後,她鼓起勇氣,在母親的陪同下,到精神科來就診。
  之後,經過醫師的解釋,她才赫然明白:原來,她罹患了恐慌症。這世上有很多人跟她一樣,都飽受恐慌症的折磨,到處求醫卻一無所獲。

  恐慌症是一種相當戲劇化的疾病,發作非常地迅速,前一刻,患者可能還高高興興地看著書、逛街、聊天——剎那間,恐慌就來了,巨大的焦慮排山倒海而來,伴隨著各種痛苦的身體症狀,諸如:心悸、暈眩、發抖等等,洪水般迅速將患者淹沒。沒有原因,沒有理由,不知何時,不知何地,焦慮說來就來。從發病到焦慮的最高峰,往往連十分鐘也不到,而由最高峰到恢復平靜,多半也不超過一個小時。
  患者常以為自己中風了、心臟病發作、快要失控或死掉,然而,幾十分鐘後,症狀又慢慢消失,等到完全恢復平靜,又是雨過天青,只留下疲憊已極的患者。
  這段發作過程,用專業的話來講,叫做:恐慌發作(Panic+attack),它是恐慌症(Panic+disorder)最重要的特徵,但不只恐慌症才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現類似的發作,諸如:畏懼症、憂鬱症等。
  儘管如此,恐慌症的發作卻是特別嚇人,因為它是來無影、去無蹤的,沒有辦法預測,不知該怎麼處理——看電視、聽音樂、上課、與客戶接洽時——彷彿身上綁了顆不定時的炸彈,隨時都會爆發。經營多時的人際關係、客戶關係、工作狀態,都可能被破壞殆盡。患者擔心發作時會造成危險,擔心求救無援,生活大受影響,甚至整天不敢出門,或者乾脆搬到醫院附近,比較有安全感。
  這樣的疾病並不罕見,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罹患的是什麼病,看了很多不同的醫師,卻始終治不好。很多患者都不明白,自己到底怎麼回事了?為什麼好端端的,會突然極度恐慌起來?有時,甚至連醫生也搞不懂:各種檢查都做過了,一切正常,可以說根本沒病——但患者為什麼還是有這些症狀?
  底下,我們將會就恐慌症的各種面向,來跟讀者一一剖析。

一、什麼是「恐慌發作」?

  恐慌發作(Panic+attack)是恐慌症(Panic+disorder)最重要的症狀。
  它最主要的特徵,顧名思義,就是恐慌,極度的焦慮,發作非常快速,快速到讓人都還摸不著頭緒以前,就突然天旋地轉、汗流浹背,跡近崩潰,然後在徹底蹂躪之後,悄然消失。
  緊張、焦慮是恐慌發作最關鍵的現象,交感神經在此刻活化到最高點,心悸、心跳加速、大量冒汗、發抖、寒顫、潮紅都是常見的症狀。患者會感覺到即將窒息了,不由自主地加速呼吸,卻仍吸不到氣,胸口、腹部都相當的不適,頭重腳輕、暈眩、手腳麻木等症狀霎時湧至,此時,患者會自覺到好像要失去控制了,有人會擔心自己就要發瘋,也有人會擔心自己轉眼就會死掉。週遭的事物都變得飄飄渺渺,自己彷彿不再存在了。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所刊行的第四版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恐慌發作的症狀包含下列十三種:

1.
心悸、心跳加速
2.
冒汗
3.
發抖
4.
呼吸急速
5.
感到快窒息
6.
胸口不適
7.
噁心、或腹部不適
8.
暈眩、頭重腳輕
9.
失現實感、或失自我感
10.
感到自己快要失去控制或發狂
11.
感到快要死掉
12.
渾身麻木
13.
寒顫或潮紅……

全文請連結杏語心靈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性愛成癮症」屬於心理疾病,患者很難控制自己的性行為和性慾望。專家指出,目前性愛成癮主要通過藥物來調整身體,抑制體內的衝動,調節神經內分泌;其次是通過心理輔導糾正錯誤觀念。

 

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楊聰財指出,國際疾病分類手冊(ICD)中,就有對所謂的「性愛成癮症」做出類似診斷的說明。

大致上可分為下列三部份:首先,這類人對不斷以「性愛」做為主宰生活的重心;再者,躁鬱症患者處於「躁」期,容易情緒高昂,易有偏離行為發生,或者可能因為年幼時曾受過性侵害,認為自己不乾淨,此後出現濫交的行為;第三,擁有邊緣性、戲劇性或自戀性的特殊人格,情緒起伏不定,潛意識中以「性」作為綁住別人、維繫彼此關係的工具,就像是一種無愛式的性交。

楊聰財強調,所謂「性愛成癮症」是否達到一種疾病其實並沒有標準定論,也許有人認為自己天賦異稟,那就另當別論了。

 

他也提及現在出現上網PO自己的裸照炫耀自己身材的例子,這就是當原我大過超我的時候所產生的偏頗行為。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症就是憂鬱症,以憂鬱為主的疾病;而躁鬱症則是重度憂鬱症之外,加上有躁症發作的疾病。
  倘若你說你是憂鬱症,那麼,聽在醫療人員的耳裡,你可能是輕度的憂鬱(非官方的憂鬱症),諸如「適應不良」、「人際溝通障礙」、「壓力過大」而已,至多你有人格障礙症的問題;但是,你也可能是比較「正式」的憂鬱症,諸如:「重度憂鬱症」、「情感性低落症」。
  一旦你自稱是躁鬱症時,那就沒有別種可能性了。你一定有躁症發作,或是輕躁發作,你還可能有重度憂鬱症發作。
  前者的意義很含糊,所以醫師跟患者可能都隨便混用,醫生隨便說,記者隨便講,「生命鬥士」迷迷糊糊地宣稱,患者也不清不楚的接受;但是一旦多加了個「躁」字,那可不得了,這就會變成重大精神病之一。須知:躁鬱症是精神醫學中,僅次於精神分裂症的重症;在情緒穩定劑的發明之前,躁鬱症患者往往會淪落到精神病院當中,或是被當成瘋子到處被排斥。
  所以讀者千萬要記住:憂鬱症這個名詞被講爛了,大家隨便講,你也隨便聽;但千萬不要多加上一個「躁」字。不信,你下次去看門診的時候,就自稱有「躁鬱症」,看看護士與醫師會不會特別多看你幾眼?

 

引用自杏林心靈  陳俊欽醫師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浩威醫師談家族治療 採訪/蘇甦

    根據一項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底,向生命線等相關單位發出的求救電話,已是前年同期的1.8倍,而另一項針對青少年所做的調查更表明,台灣學童「不快樂」的指數是偏高的,因此,當我們看到現代人是如此重視養生、保健的同時,也希望大家的心理能夠健康而「百憂解」啊!

家族治療  幫助家裡的每個人
Q
:不管是個人憂鬱症,還是親子關係或婚姻出了問題,我有些朋友開始接觸了心理諮商中的家族治療,但是當我和多數朋友談到家族治療的有效性時,似乎大家都覺得十分陌生,什麼是「家族治療」?

A:心理治療基本上分為兩個系統,一個是精神分析,那是探究一個人內在的心理情境,而另外一個是行為治療,那是從個人的外在行為切入。「家族治療」約是60年代才開始的,它雖然是延續傳統的精神分析和行為治療,但最大的不同是,家族治療更重視外在環境(包括人)對人的心理和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其實很多心理方面的問題,都是受到周圍的環境,特別是家庭的影響而形成的,所以從家庭著手,也就是透過家族治療,可以更根本改善個案所遭受的痛苦。
    
舉個例子,很多成人或小孩在完美家庭成長,卻有著令人難以理解的偏差行為,如果我們運用家族治療的方式來進行診斷或治療,或許就會發現,反而是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子女在不自覺的產生了順從也不是、埋怨更不對的衝突心理,再加上之後互動的惡性循環,進而終於養成翹課、逃家、偷竊或說謊等讓父母師長失望的行為。
    
因此透過家族治療,不但能透過個案周遭的環境找出心病癥結,有時也能使得家庭回歸到一個正常的運作系統--譬如說夫妻之間的親密性,應該遠遠超過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密性。
   
所以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家族治療是要幫助家裡每一個人,不只是所謂的個案或病人,能夠真正了解,家的正確意義以及每一個家人應有的定位。


放下自尊參與  等待好結果
Q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心理治療就是躺在一張舒服的躺椅上,像被催眠般地訴說著壓抑的心事,家族治療不會使人尷尬嗎?尤其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所謂「一家之主」的父親會願意參與嗎?

A:在我們的社會裡,所謂的父親就是有某一種程度的權威,因此很多權威的父親,不管是因為自尊、面子或社會地位的考量,經常是不會參加的。
   
其實在日本也有類似的情況。我有一次到日本參加研討會,「日本家族治療學會」會長就曾經說過,在治療的過程,如果某一次爸爸也來了,就表示治療是成功的,因為在日本的家族治療過程一般是,治療時先是媽媽伴隨小孩一起來,等到最後有一天爸爸終於也出現了,就表示這個治療應該是水到渠成,將要有好的結果了。因為這意味著爸爸也知道他必須要改變,這家庭將可能不一樣了。


心療在線  上網也能聊
Q
:不管是個人諮商或家族治療,很多人只要一想到是所謂的精神科,就會有排斥或顧忌的反應。你提到今年六月以電腦即時影音的傳訊方式,為一位在美國東岸的台灣留學生進行諮商。「心療在線」這項劃時代的創舉,是為了顧及所謂的隱私而設立的嗎?

A:我承認有許多人對心理治療或精神醫療會有顧慮,擔心影響自己的社會形象,但成立「心療在線」最主要的目的,還是在為有城鄉差距或文化差異的朋友提供服務。
    
心理治療不只是在醫療資源缺乏的偏遠地區是相當不足的,甚至可以說離開台北市,資源就很難找了。如果諮商一次的車程就要數小時,那在金錢和時間的花費都是十分辛苦的。有時是因為作息的關係,像多數人白天都是要工作、求學或照顧家庭,他們能有的空閒時間就只有晚上,那利用網路的即時性,心理諮商就變得十分可行。
    
還有就是在海外的一些個案,譬如說是在美國的華人,不論第一代或第二代,很可能他們遭遇的困難,是美國心理醫師所完全不能理解的,因為兩個文化對家庭觀念實在差太多了。
    
不管是任何原因而對諮商有畏懼的人來說,透過網路至少使心理治療的方式多了一個選項。再就是還有很多是在觀望的人,也許他們對心理諮商還不是很清楚,也許他們是希望能用匿名的方式,那透過「心療在線」這種方式,可以使他們知道心理治療是不是他們所需要的。
    
總之,打造華人專屬的心理諮商網路平台,最大的願景就是「天涯若比鄰,幫助在眼前」,目前,我們希望能尋求社工資源和已經在偏遠地區的社會公益團體或文史工作室合作,配合他們電腦教室之類的,為偏遠地區或中低收入的朋友,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治療服務。

#「心療在線」的線上諮詢,現設在「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的網站,網址是:http//www.tip.org.tw,服務時間是每週一到週五的10301330,及17302030,大家可免費登錄為會員,再預先約定服務時間。
(轉載自 自由時報家庭親子版)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憂鬱基因?可能沒有喔

研究顯示,基因對重度憂鬱症沒有影響。

最新研究打消了一個廣被認同的觀念:「憂鬱基因」讓人在面對生活壓力時較容易罹患憂鬱症。

2003年,有精神健康研究人員認為某種基因變種會影響身體的血清素含量,如果他們持續有數種情緒性事件時,會增加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然而,根據全國精神健康協會指出,經過重覆確認這些研究後出現了矛盾的結果。

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中的研究指出,血清素運送基因(5-HTTLPR)的基因變種可能對於憂鬱症風險沒有影響。

研究團隊追溯2003年至2009年的14篇研究資料,共同分析這些數據,在14,250位患者中,有1,769罹患憂鬱症;12,481位沒有。

這篇分析顯示,所有研究中的憂鬱症都與生活中的壓力非常有關,這證實了之前所做的研究;然而,這個團隊無法找出血清素傳送基因與重度憂鬱症之間的關聯性,他們也發現,這種基因與生活中的壓力對憂鬱症風險無關。

這些科學家們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為什麼去證明某個基因與某種疾病之間的相關性如此重要。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Neil Risch博士與同事們指出,更嚴重的是,這篇2003年的研究與其他未重覆的遺傳關係,現在被解釋到臨床、合法的、研究、以及辯論、診斷試驗、研究對象、與一般大眾的社會環境上。健康的參與者與科學家們在其他的訓練上將某項指標認定為疾病風險之前,重覆確認是很重要的。

【憂鬱症的症狀】
如果你認為自己可能有憂鬱症,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那裡會有許多種治療選項可以讓你感覺舒緩,每個人的憂鬱症都不相同,通常的症狀會有: * 持續感到悲傷、焦慮、心神不寧、以及/或易怒 * 感到絕望 * 有罪惡感、無存在價值、以及無力感 * 對於曾經熱衷的習慣與活動失去興趣或樂趣,像是性生活。 * 疲勞、感到無力或活力降低 * 難以專心、記憶、以及做決定 * 有睡眠問題,包括失眠、太早起或睡太多 * 食慾改變,導致體重下降或增加。 * 有自殺或死的念頭,曾自殺(如果有發生,需立刻尋求協助)。 * 頭痛、胃痛、以及慢性疼痛等身體症狀,在治療後未消失或好轉。

出處
: WebMD Health News
作者
: Kelli Stacy
審閱: Louise Chang

 

文章引用自http://www.24drs.com/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淺 談 焦 慮

焦慮是種極普遍的情緒感受,是每個人由小到老都會有的經驗。所以說,焦慮不一定就是不正常的反應,其實適當的焦慮不僅無須避免,反而可以促使個體表現得超出平常的水準。例如,人在緊張的狀態下常可工作得更久,或在緊急實有跑得更快,力氣更大的情形,俗話說「狗急跳牆」也是一例。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不是所有的焦慮表現都是病態的,也不是所有會焦慮的人(世上恐怕找不到一個絲毫不會焦慮的人)都是有焦慮疾患的。

 

焦慮的症狀有輕、有重,也有形式不一樣的表現,常見如顫抖、肌肉緊繃、坐立不安、戰戰兢兢、易受驚嚇、煩躁、心悸、胸悶、冒冷汗、口乾、頭暈,嚴重的甚至強烈到以為自己要死掉或失控,像恐慌發作即是。一般說來病態焦慮的特點如下:

一、焦慮表現程度(強度、長度)超過情境刺激的程度許多;

二、焦慮的程度達到明顯影響個體的生活、社交、工作、人際等功能。

有了病態的焦慮便需要接受專業的評估,接受必要的協助或治療。常見的焦慮疾患有:恐慌症、強迫性精神官能症、畏懼症(如社交畏懼症)、泛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等。

 

和焦慮有關的是「壓力」。所謂壓力是指個體需要在心理或生理上付出額外能量來面對和應付的情況。會造成這種壓力狀況的事物,便是壓力事件。個體承受了壓力事件(也可同時多項一起來),在知覺和認知上便有了安危急緩輕重的判斷,而後在心理和生理上便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反應,焦慮反應便是其一。

 

其實人是一個整合的個體,有身(生理)與心(心理)兩個層面,而這兩者密切相關,又彼此影響。一個人對情境的認知,對其後續產生的反應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同樣有「會仔錢」被倒了,是把它看作「破產」或「一生都完了」,或採取「錢再賺還會有」,對一個人是會有不同的影響的。相同地,一個人如何來看待自己焦慮的反應(不管心理或生理上的)也會透過認知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反應,而心理症狀與生理症狀二者又會彼此相互影響,甚至產生如滾雪球似的惡性循環反應。對病態焦慮的治療原則是,藥物治療焦慮在生理層面上的症狀,並藉著調整病人的認知,使其了解其身體上症狀的意義,在藉心理輔導,就其性格偏差等方面的統合來減輕焦慮反應的症狀,破除畏懼逃避行為,改善功能表現。團體心理合併藥物治療的模式,更是提供此一完整統合的方式,也讓病友間有充份的情緒支持,共擔疾病的苦痛經驗,同享治療中的過程和成果,再回海闊天空的光明生活.

 

市療精神科主治醫師 林世光

 

詳細內容請前往

中華民國生活調適愛心會http://www.ilife.org.tw/index.asp

geck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